池塘•闸坝•沟渠•水库:水韵江苏“四重奏”
▓ 束有春
长江、古黄河、淮河、大运河、黄海、东海,以及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长荡湖,纵横交流,汇通八方,构成水韵江苏人文发展史的华美乐章。
“水韵江苏”的文化标识之所以能够形成,与江苏境内的江河湖海纵横交错的大水文资源有关,更与江苏大地上大量地表水有关。如果说,壮阔的长江、淮河、大运河等为江苏大地勾勒出了水文资源与人文特点的粗线条轮廓,是水韵江苏交响曲的恢宏主旋律,那么,池塘、闸坝、沟渠、水库犹如浅吟轻唱的四重奏,使水韵江苏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成为水韵江苏悠久历史文化的第一抹底色,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
根据江苏省水利部门的最新统计,截止2024年,江苏全省现有水库1135座,水闸13769座,泵站9965座,水利堤防长达51730公里,池塘有多少个,尚在统计之中。其中,水闸兼具水坝功能,纯粹意义上的拦水坝更是因地制宜,难计其数。泵站兼具沟渠功能,纯粹意义上的小沟小渠更是不计其数,布满田间、地头、村边、镇旁。
连云港水利
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乡愁的池塘
池塘亦称水塘,它与水井一样,无论在城镇还是在乡村,最早承担起了寻常人家生命水源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池塘早已入诗入画。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唐代杨师道《春朝闲步》诗中有云:“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宋代柳永《斗百花》词之二有:“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其一》有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这些诗篇,无不把人们带到一个充满乡野田园趣味和人间烟火气的境地。
江苏石梁河水库
随处可见的池塘,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发挥大作用。元代王祯《农书》卷十八指出:“水塘,即洿池也。因地形坳下,用之潴蓄水潦,或修筑甽堰,以备灌溉田亩,兼可畜育鱼鳖,栽种莲芡。”其实,池塘还有一种重要功能,就是围绕村庄农舍,围绕人们的起居地,围绕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自来水”还没有普及通达的时代,是乡镇人们日常饮用水主要依赖,是人们浇灌菜园、田地的主要用水依赖。因此,池塘一般因地形地貌不同,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由人工开挖而成,大小深浅不一。
秦淮水韵
在江苏,凡是有村庄有人居住的地方,必有池塘出现;凡是有农田的地方,必有池塘出现。池塘,灵活多样,遍布乡村,是农业的伴侣,更是农民身边最贴心、最实在的朋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乡村村民集中居住区的推广,随着土地资源的平整,加之传统的罱河泥农耕技术的消失,池塘在我省迅速消失现象严重,数量在大幅度减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若要田稻好,河泥加沤草”的农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记忆。池塘,亟需人们去拯救,更是留住乡愁最动人的音符。
2018年3月,我提议并出资将家乡因村庄全部搬迁和土地平整而被淤泥填塞了的池塘“南头塘”进行拓宽加深。三个月的时间,原来村庄“南头塘”所在地块,已经被拓宽加深成了袖珍型水库,水质清澈盈盈,堤岸牢固结实,引进水源的沟渠与泵站也配套完成。作为陈集镇的6座水库之一,为地方农业生产发挥着作用。是池塘,让我留住了乡愁,也让我更加关注乡村池塘的命运。
承载水文与人文的闸坝
闸和坝都具有拦截江河水流或山体流水、高地水路,以积聚抬高水位、调节水流量的功能,可以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在建筑形式上,闸和坝有独体的,也有联合体的。
一般而言,坝可以是独体成型,有一道具备拦截水流功能的大堤横空出现,故又称之为“堤坝”。这种堤坝,在丘陵地带、在山体之间经常呈现。在我国,建筑堤坝的历史有四五千年了。
2016年3月,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工程,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年。良渚古国遗址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省的许多丘陵地区,最早出现的土坝大多是用黄粘土一层一层夯筑而成。根据水势走向及灌溉、道路通行等需要,同一水系由高及低,流经地域,人们可以通过分段筑坝的形式进行分隔,所以又有“上坝”“中坝”“下坝”之分。
当坝与闸合为一体时,通过水闸来调节拦水坝的水位,从而形成巨型水库。我国长江三峡大坝就是典型案例,当“截断巫山云雨”的长江水流的拦水建筑物时,称之为“三峡大坝”,当“高峡出平湖”的长江水体时,又称之为“三峡水库”,它由坝与闸共同组成,是钢筋混凝土高科技浇铸成的铜墙铁壁,是现代高科技在水利建筑领域的集中呈现。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一直在使用着的省分,淮扬段运河又是水闸较多的区域,发挥着调节水位、舟楫通行、南水北调的重要作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中的船闸、淮阴船闸、淮安船闸、邵伯船闸,与洪泽湖水路最为紧密相关的三河闸、高良涧闸、二河闸等,是坝与闸完美结合的体现,至今并将永远发挥着造福人类的巨大作用。
有南船北马、运河之都称誉的淮安地区,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仁、义、礼、智、信“五坝”,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古邗沟至淮安末口的军事行为。到了明洪武元年至三年(1368—1370年),为了确保运河漕运安全,避开山阳湾风涛之险,淮安知府姚斌于末口下游的新城东门外柳淮关(俗称下关),建筑“仁”字坝,将古邗沟及淮安老城南面的湖水引至坝口。从南方北上的船只抵达仁字坝后,卸下粮食货物,借助坝两端的辘轳绞拉,将空船车盘过坝,复装船入淮,使使用了1800多年的著名末口,被改作为新城北水关。
明成祖时期,平江伯陈瑄总理漕运,坐镇淮安,在淮安段里运河上建筑了“清江大闸”,该闸已经进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时为了适应每年将近四百万担南粮漕运至北方需要,为了减轻“仁”字坝负担,保证漕船畅通,陈瑄又在仁字坝西北的淮河南岸,建造了“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连。随后,又在末口上游相继兴建了“礼”“智”“信”三坝。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通过五坝建设,随着南来北往漕运船只,在华夏大地上播扬。
时事变迁,沧海桑田,虽然“五坝”已成遗址遗迹,但为水韵江苏进一步注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江苏大地上的水,永远散发着隽永的历史文化气息。
古韵悠悠话沟渠
沟渠是指为灌溉或排水而人工开挖开凿的水道。在我国,如果把聚落四周的壕沟也算在内,开挖沟渠的历史在六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江苏,其历史则有八千多年。
江苏文明之根——宿迁泗洪的顺山集文化聚落遗址显示,遗址内环壕东西宽约230米,南北长约350米,周长近1000米,这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被称为“中华第一壕”。环壕将人类生活居住区和墓葬区自然隔离开,其具有蓄水和排水功能自不必说,在当时具有抵御自然风险和其他部落入侵的双重功能,是护城河的雏形。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今扬州境内开挖古邗沟,打通长江与淮河通道。放眼全国,战国时期,秦国“郑国渠”的开挖,魏国“鸿沟”的开凿,隋代“通济渠”(又称汴河)“永济渠”的开挖,这些都再次说明,在我国,开挖开凿沟渠的历史十分悠久。
江苏境内最让当代人们称道的,有“苏北灌溉总渠”与徐州市铜山区境内的“向阳渠”开挖开凿工程。
苏北灌溉总渠位于淮河下游江苏北部,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流经洪泽、青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地,东至扁担港口入海,全长168千米,是里下河、白马湖等地区引淮灌溉的主要输水渠。1951年11月2日开工,来自淮阴、盐城、南通、扬州等专区的数十个县119万民工们,喊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强音:“我们如今翻了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长城是人修的,总渠是人挑的!”。他们奋战80多个晴天,用锹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从此,在中原和苏北大地上横行肆虐了700余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浩大水利工程,在灌溉、防洪、排涝、航运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造福苏北人民,造福我们的国家。
徐州市铜山区柳泉乡地处丘陵山区,荒山秃岭多,水贵如油,耕地大都是旱田山坡地,农业歉收,靠天吃饭。20世纪70年代,柳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一无水源、二无经验的困难,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大力开展“旱改水”造田运动。于1970年开始修建“向阳渠”,1976年竣工,先后完成了123华里的向阳渠一、二干渠,共兴建中型翻水站5座,大渡槽5座,桥涵闸369个,隧洞5个,架设高压线25公里,他们修涵洞,建水库,开挖人工河,分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实现连通,通过翻水站从微山湖取水,流入地面明渠,向东后逐步进入地下,通过有名的“红旗洞”而流向万亩良田,使柳泉的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变成现实。“向阳渠”与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一道,成为中国人民奋斗时代的标志,书写了让自然造福人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振的壮丽诗篇。
风景如画的水库生态园
水库,顾名思义,是储存水的仓库。根据建造和使用功能,在抗旱排涝、蓄水供水、灌溉防洪、发电养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是人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又一杰作。
水库形成原因有多种,变化升级现象屡见不鲜。天然湖泊亦可称为天然水库,地下洞穴存水的可称为地下水库,拓宽加深放大后的池塘具备蓄水灌溉功能,亦可称之为水库。
水库亦可华丽转型为湖泊。如浙江省的新安江水库又名“千岛湖”,位于扬州仪征市月塘镇境内的“鸭嘴桥水库”,当地人习称为“月塘水库”,现已成为“登月湖”。登月湖水质清纯,为二级标准,生态环境优良,水产品丰富,野生鸟类众多,晴天是波光粼粼,雨天是烟波浩淼。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是游人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
传统意义上的水库,不仅跻身湖泊行列,更成为人文与自然融合、风景如画的的胜地。这其中,位于连云港市境内、处于苏鲁两省的东海、赣榆与临沭三县(区)交界处的石梁河水库较为典型。
按照1957年治淮委员会《沂沭泗区流域规划报告初稿》规划,石梁河水库在新沭河干流的中游兴建,1958年12月动工,历时4年,到1962年12月建成,因库区居于古石梁河河床而得名。水库集水面积达到1.54万平方千米,最大水域面积91平方千米,总库容5.31亿立方米,堪称江苏省境内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旅游等多功能的最大水库。其防洪保护范围达201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连云港市市区、东海县、赣榆区及陇海铁路、新海发电厂等重要工程设施,涉及人口200余万人、农田90万余亩。这座水库是当年赣榆、东海两县的8.1万人次民工用汗水浇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苏北人民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又一伟大创举。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指导下,2020年3月,连云港市启动总投资6亿元的石梁河水库生态修复一期工程。目前,累计完成生态复绿面积380万平方米,栽植落羽杉、池杉、湿地松等苗木约30万株,完成生态护坡2.38万平方米,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宜居壮美画卷,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55公里环湖道路已基本贯通,成为连云港市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体育赛事的理想场地。石梁河水库先后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江苏最美水地标”等荣誉称号。
江苏水利
池塘、闸坝、沟渠、水库,其蕴藏着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内涵,今天仍然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与弘扬,其泽被千家万户、千镇万村、大江大河大湖也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是,其面临的淤塞、断流、蚁堤、开采、风化等来自自然与人为的威胁破坏现象,也需要不断科学施策解决。在唱响江河湖海交响曲,打造一条条、一个个“文化带”“经济圈”的同时,也要奏响池塘闸坝沟渠水库“四重奏”,描绘出富有原生态气息的美丽乡村画卷,让“水韵江苏”金质名片,闪亮全中国,耀眼全世界,泽被子孙万代。
原载微信公众号《江苏炎黄文化研究》
太湖风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