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鸟
2025年7月14日专门从河口来铁路志愿军博物馆参观,看这个博物馆是因为后来的铁路志愿军,回国后成了“铁道兵”。进到大厅一问是要收费的,虽然不多可感觉不太好。门外看车费10元,门票10元,这两个10元在某些方面有点不对等。博物馆里面翻拍照片比较多,实物的东西比较少,估计与四川省大河口“铁道兵博物馆”性质相同,地方政府为设立一个旅游点而投资兴建的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两张带有老父亲的照片,和我写的《铁军荣耀》美篇里的照片一样,而且大标题和小字注解均与美篇相同。
不过《博物馆》记录的内容还是相当细致的,值得后人看看,了解铁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值得推介给无法来现场参观的“铁道志愿军”后人们。由于内容太多,仅把部分内容介绍一下,供有兴趣的后人阅读,内容非原创,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仅限参考。

铁路志愿军在近三年的浴血奋战中,共运输部队和物资385234辆(重800余万吨);完成铁路抢修、新修和战后复旧工程,共计桥梁2294座次,延长128884米;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303米;车站3684处次,延长161130米;隧道122座次。铁路通车里程由入朝初期的107公里延长到1391.358公里。铁道战线参战人数最多达15万余人,有3231人光荣负伤,1705人壮烈牺牲,他们的遗骨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英名永垂不朽。

全国铁路职工踊跃报名入朝参战,先后有42008人被批准来到朝鲜战场。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档案馆中的历史资料记载:"东北地区的广大铁路职工,亲眼看到美国飞机轰炸我国边境城市、乡村和铁路、桥梁、站段,扫射机车,打伤铁路职工,心中怒火燃烧。他们义愤填膺,报名入朝参战的热情极为高涨。

沈阳铁路先后有12200多名职工被批准入朝,他们当中英雄辈出,立特等功的50人,立一等功的615人,立二等功的111人,立三等功的2460人,光荣牺牲的312人,他们功绩不朽,精神永存。

中央军委决定出兵朝鲜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三条出境铁路线,分别是:安奉线、凤上线、梅辑线。为了粉碎美机封锁,广大铁路职工根据上级指示,又在河口至安东的鸭绿江上,快速修建了两座铁路便桥。

抢建风上铁路,凤凰城至上河口铁路线原先只通到灌水,系运煤支线,标准低,能力小。为保障入朝作战部队的物资供应,1950年10月初,东北军区确定将该段铁路延至上河口,抢建灌水至上河口段铁路,同时修建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全长737.1米),与朝鲜平北线清水站接轨。10月初,根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指示,东北铁路特派员办事处令工程总队承担灌上线新建任务。总队长张洪魁、副队长李洪俊带领第5、第6、第7工程队和辽南、辽北工程队,采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日夜赶修。11月下旬,东北军区命令铁道兵第1师第11团和铁道兵直属汽车连协同工程总队施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遂于12月中旬建成全长75.6公里的灌上段铁路和上河口鸭绿江桥(便桥),沟通了沈安线与朝鲜平北(定州至清水)线交通,成为我国铁路入朝支前运输的第四通道。在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通过上河口过轨的车辆达21723辆,占全部过江车辆的11.8%,成为又一条支援前线的生命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来医治战争的创伤。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并武装干涉,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8月,美国飞机轰炸了中国东北边境地区。10月上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犯,公然将战火烧向中国。

9月15日,美国第10军7万余人在260艘舰艇,近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在朝鲜西海岸仁川港实施登陆。

十月七日美军开始越过三八线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彭德怀临危授命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前夕,朝鲜北部铁路运输大部分已陷于瘫痪。为尽快打通支前通道,铁道兵团、铁路运输系列大队和铁道工程总队,紧随志愿军作战部队,于1950年末至1951年初相继入朝投入抢修铁路,恢复运输,展开奋力支前的生死大搏斗,共同谱写出中国铁路史上壮烈而光辉的篇章。
(时任铁道部长兼他铁道兵司令员“滕代远”)
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副司令员“吕正操”。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归军委铁道部领导。1950年11月起,志愿军铁道部队包括志愿军铁道兵团3个师2个团和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6个铁道工程师,共10万余人相继入朝进行战地铁路保障。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是一支由铁路职工组成的、列入志愿军序列的承担抢修维护、保障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畅通的工程部队。这支部队的前身为铁道部东北工程总队,以它为骨干,吸收了其他方面的铁路职工,共有1万多人。兵力约占志愿军总后在朝铁道抢修部队总兵力的11.64%。先由中朝铁道军事管理总局领导,后归铁道兵团指挥。

铁路运输系列大队,1950年11月,由东北铁路员工组成的两个志愿援朝大队开始入朝,协助朝鲜铁路员工组织实施军事运输工作。12月,又派出由800余人组成的铁路援朝职工入朝,加强运输组织力量。同时,以铁路职工志愿援朝大队为基础,在朝鲜境内设立朝鲜铁道军事管理局(简称"军管局"),参与朝方共同管理朝鲜铁路军事运输。

成立交通指挥机关,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铁路军运骤增,沈安、梅辑(集)等支前干线运输异常紧张,交通运输成为保障志愿军作战的关键,军事运输急需统一管理,集中指挥。为了组织指挥战时铁路军事运输,1950年11月,原铁道部与东北局、东北军区在沈阳成立东北铁路沈阳临时指挥所。1950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东北军区组建铁道运输司令部。1951年9月,又建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和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使战时东北地区的军事交通与朝鲜铁路的抢修、抢运结为一体,使战时交通运输保障能够集中统一指挥,为充分发挥铁路交通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奠定了组织基础。
东北军区铁道军事运输司令部部分成员合影

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北犯,妄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灭亡朝鲜。志愿军抓住"联合国军"分兵冒进的弱点,采取东顶西打,在运动中分别歼敌的方针,于1950年10月25日出其不意地歼灭南朝鲜先头部队一部,从此揭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接着又在云山地区歼美军和南朝鲜军各一部,并将东线美军阻滞在黄草岭以南地区。至11月5日,历时12天,歼敌1.5万人,挫败了敌在感恩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企图,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此役志愿军共阵亡、负伤、失踪10700余人。

第二次战役:"联合国军"遭志愿军第一次战役打击后,误认为中国出兵不多,仍气焰嚣张,于11月25日发起"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继续进行攻势作战。志愿军利用敌人持强骄傲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适时发起反击,实施战役迂回的方针。西线志愿军直插敌后,断其退路,正面主力遂发起全线突击。东线志愿军以分割包围的战法,突然向敌发起攻击。12月24日战役结束,共歼"联合国军"3.6万余人,收复了平壤和"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使麦克阿瑟吹嘘的"总攻势"变为"总退却",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志愿军在此战役中伤亡3.07万余人。

第三次战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到沉重打击后,退守"三八线"既设阵地,发表"先停火、后谈判"的声明,以求争取时间,整顿军队进行反攻。中朝军队为了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于1950年12月31日发起全面进攻,迅速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战役1951年1月8日结束,志愿军和人民军以伤亡8500余人(其中人民军伤亡2700余人),共歼"联合国军"1.9万余人,将战线推进至北纬三十七度线附近。这一胜利,扩大了中朝方面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影响。

破冰筑墩 抢建便桥。

军事运输的优秀指挥员刘振东,1950年10月,全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当时,任锦州铁路分局长的刘振东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斗行列。根据东北铁路特派员办事处的指示,组成东北铁路工人抗美援朝大队,首批从安东过江,到烽火前线,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过江初期,刘振东同志任中国人民铁路工人志愿抗美援朝第二大队大队长,后来又任朝鲜铁路定州分局长,总局车务部长,一直战斗到朝鲜停战,于1954年4月回国。刘振东同志是朝鲜战争期间,军事运输的优秀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机智的头脑,结合实际形势和条件,发明了"顶牛过江"法,组织制定了"战时铁路行车办法45条""山洞待避办法28条"等,在支援朝鲜人民反对美帝的侵略战争和保卫祖国安全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火车载运汽车向朝鲜前线开进。

火车运到终点后由汽车运输。

第四次战役:美国侵略者为挽回其失败的影响,急速从本土及驻扎在欧洲、日本的部队中抽调老兵补充,于1951年1月25日向中朝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中朝军队在给养等方面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扼制"联合国军"前进,英勇顽强地进行了汉江南岸阻击战,横城地区反击战,逐山逐水地机动防御,将"联合国军"阻止在"三八线"附近。中朝军队在87天作战中,以伤亡5.3万余人为代价,共歼"联合国军"7.8万余人,使战略预备队完成集结并展开,为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次战役:"联合国军"再次进入"三八线"附近地区后,中朝军队为粉碎其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以期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于1951年4月22日发起第五次战役,经过50天的连续奋战,至6月10日战役结束,共歼"联合国军"8.2万余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此战役中的战斗减员为8.5
万余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从此战争转入相持局面。

侯宗庆带领职工一面躲避敌机骚扰,一面日夜抢修,终于提前完成了抢修桥梁的任务。

志愿军测绘员为修复清川江大桥进行测绘。

被敌机炸毁的朝鲜沸流江大桥。

清川江大桥上灯火齐明,中国人民志愿军鉄道工程总队官兵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桥梁工地上。

1951年4月,在敌机轰炸中,一辆装满汽油的列车被引燃,通化工务段养路工工长高殿甲忍受着烈焰的炙烤抢救列车。

抢修铁路

李庆春同志生于1927年6月10日,1949年参加铁路工作,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援朝工程队一大队一中队三小队任车站联络员。在朝鲜三年的工作中,李庆春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为祖国为人民争得了荣誉,个人荣立特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小功一次,他所领导的班荣立集团大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集体小功一次,并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1951年6月间,朝鲜平安北道定州郡路下车站,敌机每天都不断的轰炸,铁路运输越来越艰难。一天夜间,敌机在轰炸扫射时,把停在车站装有汽油桶的军列打着了,整个车站顿时烧成一片火海,有的油桶被炸到空中,情况十分危急。李庆春立即带领全班同志赶到现场进行扑救。他发现整个列车还都连结着,心想:必须将列车迅速解体,切断火源,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但火势凶猛,浓烟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睛,无法接近列车,面对无情的大火,李庆春奋不顾身冲向火海寻找车钩,虽然几次都失败了,可他仍不灰心,直到将车钩摘开,分解车体,保住了车站,减少了损失。在这次扑救大火中,他和战友们又一次为人民立下了功勋。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图为参加停战谈判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正式代表,左起依次为解方、邓华、南日、李相朝、张平山。

1951年5月中旬,美国当局调整朝鲜战争政策后,想方设法同中国方面接触,谋求通过谈判实现"体面停战"。1951年7月10日上午,停战谈判第一次会议在中朝军队控制区内的开城来凤庄举行。经过中朝方面的不懈努力,最终迫使美国达成有关停战谈判议程的协议。然而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较量还仅仅是序幕,实质性问题的谈判尚未开始。

运动歼敌战阶段的铁路运输保障,主要表现为破坏反破坏,封锁反封锁的斗争,实质是"断"和"通"的斗争。侵朝美军以其二分之一以上的空军疯狂破坏朝鲜北部铁路、公路和中国口岸江桥,妄图切断志愿军后方交通,阻碍中国援朝军事运输。

为保障交通线的畅通,志愿军投入了大量抢修部队,以及空军、高射炮兵和防空警戒部队。斗争规模极其广大,程度极其激烈、尖锐、复杂,炸与修,断与通,成为铁道交通线上斗争的主要形式。

第五次战役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中朝军队打击下被迫举行停战谈判。根据朝鲜战场形势的变化,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适时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中国人民志愿军认真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依托阵地进行攻防,创造性地解决了防御和后勤供给的重大问题。改善了装备,大大提高了现代化作战能力,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细菌战和多次局部攻势,取得了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并于1953年5月发动强大的夏季反击战役,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抢修 被炸毁的大宁江大桥

1952年7月12日深夜,1115号机车司机李国珩和车组全体人员,智斗三架美军飞机的封锁,将喀秋莎火箭炮全送到前线,支援了志愿军的反击作战。55年,英雄的1115号机车荣归祖国,但行进的脚步却没有停歇,被调配到沈阳铁路局原四平机务段继续硝烟散去数十载,1115号英雄机车承载着铁道英雄们的大无畏精神,也是那段历史最好的叙述者。1996经国家铁道部批准,沈阳铁路局决定将这辆历经战火考验的英雄机捐赠并亲自运送至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杨连第(1919-1952),天津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副连长。

抢修部队在滔滔的江水上修建新线大桥

冒着敌机轰炸扫射,把被炸掉落在江中的钢梁拉起来。

在洪水中打捞机车

在抗美援朝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敌特分子破坏铁路设施。该场景展示当时铁路公安干警与解放军战士携手抓捕破坏铁路线的敌特分子。


修复朝鲜北部线路




凯旋旧国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热情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并响应中朝两国政府关于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的建议,于1958年9月25日全部撤出朝鲜。中国人民热烈欢迎"最可爱的人凯旋,赞扬他们英勇无畏支援前线战场,打败敌人、帮助朋友、保卫祖国、拯救和平的英雄壮举。

没想到老父亲的照片也上了博物馆,他是二等功,第一排右三。

铁军菜耀:在抗美援朝这场历时2年零9个月的战争中,千千万万铁道英雄付出了巨大牺牲,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构建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钢铁运输线是由具有钢铁意志的钢铁队伍筑造起来的,英雄的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职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经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创造了保障战时运输的宝贵精神财富,创立了与日月同辉的丰功伟绩,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荣篇章。
(此照片后排左5为老父亲)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协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和保卫国家安全,为维护东方与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期间,党中央统揽全局,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谱写了雄壮史诗,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为了保证军事交通运输畅通,铁道战线先后有19万人入朝参战,参战人数最多时达15万余人,有3231人光荣负伤,1705人壮烈牺牲。三年中,朝鲜铁路通车里程由志愿军入朝初期的107公里延长到1391余公里;运输物资385234辆,共计800多万吨,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铁路职工共有42008人赴朝参战,其中,沈阳铁路局先后共有12200名职工赴朝参战,有1800余名职工荣立战功,有312名职工牺牲在朝鲜。

英勇的铁路人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战时交通运输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铭记这场伟大的战争,本馆的编辑工作者们,共收集整理相关文字资料50余万字,照片5000多幅,力求准确、详尽、具体和全面。本馆以抗美援朝战争各阶段作战为主线,精选近400幅照片,结合实物展、视频播放等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战争中铁路运输保障工作,以此向铁道战线入朝参战的英雄们致以崇高敬意!

责编:黄素梅《白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