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有一方被青山环抱的小盆地,平乐古镇就坐落于此。这里气候宜人,坝上沃野千顷,白沫江穿镇而过,千年古榕临江而立,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番古镇的魅力。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2000余年前。公元前150年的西汉时期临邛境内发现火井,也就是天然气井,时人以天然气煮盐。北周以临邛火井立"火井镇",熬盐已有相当规模。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四川临邛由"火井镇"改为"火井县"。唐属邛州,开宝三年,移治平乐镇,至道三年,复治火井镇,元废火井县为镇。周边丰富的竹木资源,催生了造纸业与木材业的繁荣,白沫江便利的水路交通,又让沿江街市兴起,集镇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历经战火侵袭,城镇一度被毁,直至清代得以重建。到了近代,因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变革、运输方式转变以及燃料更迭等因素,街区逐渐走向衰败。
尽管岁月有起有伏,平乐古镇的魅力却未曾消散。其布局独具特色,由福康街、长庆街、八店街、禹王街、字库街等十多条街巷组成,它们沿白沫江而建,顺应地形,曲折多变,长短各异,却又和谐统一。八店街是古镇最短的街道,因街两旁有8家老店铺而得名,古打铁铺、古钟表铺等老字号,散发着浓郁的古朴韵味;福康街则是主要街道,它上通夹门关,下至成都,古时货物运输顺畅,百姓安居乐业,故而得名“福康” 。街道两边,明清时期的木板青瓦民居保存完好,静谧清幽。
白沫江是古镇的命脉与精华所在。江水清澈,景色宜人。江上的乐善桥,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 - 1874) ,这座石拱桥被誉为“邛南第一桥”,见证着古镇往昔的繁华。古时河运昌盛时的码头依然留存,至今船只往来频繁,续写着水上交通的故事。江畔的千年古榕,树冠硕大,枝叶繁茂,浓荫如盖,形成了天然的休闲娱乐场所,成为古镇的生活中心。树下,方桌整齐排列,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或喝茶谈天,或对弈打牌,欢声笑语回荡,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
古镇的建筑更是别具一格。沿江建筑是典型的川西吊脚楼,二层出挑,连绵的建筑界面构成一道亮丽风景线。禹王街作为主要商业街,呈现出下店上宅的格局。建筑多为一、二层,一至三开间,进深较大,前为店堂,后为作坊与厨房。每月逢一、四、七的赶集日,禹王街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重现着古镇昔日的商业繁荣。
平乐古镇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古镇布局和别具特色的建筑,还留存着众多历史遗迹。镇的外围有秦汉古驿道、古造纸作坊群遗址、观音院、金华山、狮子山、芦沟风景区;镇内有古街巷、古民居、古码头、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这些遗迹,是古镇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平乐古镇,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宛如一颗镶嵌在川西大地的明珠。它在时光的长河中,历经兴衰,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韵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