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后襄河公园凭借“生态文博”的更新理念,一举斩获亚洲城市更新设计银奖,成为华中地区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这座曾面临功能单一、设施陈旧、生态退化等困境的城市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文化赋能、智慧运营的系统性改造,蜕变为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绿色会客厅”,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江汉样本”。
生态优先,让城市会呼吸。后襄河公园的改造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核心,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水下森林等生态设计,实现84%岸线的生态化改造,不仅解决了城市内涝难题,更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当市民漫步在环湖绿道,穿行于湿地栈道,感受到的不仅是景色的焕然一新,更是城市从“钢筋水泥”向“生态韧性”的深刻转型。这种以生态为底色的更新模式,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文化铸魂,让历史可触摸。公园改造跳出了“重景观轻内涵”的误区,以“襄河古道”“汉绣非遗”“江汉发展”三大文化脉络为线索,通过艺术景墙、声光电秀、林下剧场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的历史“活”了起来。当孩子们在“海浪”主题乐园嬉戏,当游客在栈桥投影中邂逅古道往事,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可阅读、可体验”的文化更新,为城市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与记忆。
智慧赋能,让服务可持续。后襄河公园的更新不仅停留在硬件提升,更通过AI客流监控、多功能驿站、主题市集等智慧运营手段,平衡了公益性与商业性,实现了“以园养园”的良性循环。分时段步行街的设置、慢行系统的延伸,更打破了空间壁垒,让公园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公共产品。这种精细化治理思维,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长期运营提供了新思路。
从“城市锈带”到“生态客厅”,后襄河公园的蜕变印证了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改建”,而是生态、文化、民生的协同共生。它不仅为武汉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以“亚洲级”的标杆意义,启示着更多城市,唯有坚守以人为本、守正创新,才能让老城焕发新生,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曹阳(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党校)
责编:袁莉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