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荆州博物馆藏着19万多件文物,光国家珍贵文物就有18175件,按说这儿该是感受楚文化最直观的地方。可我前阵子去逛了一趟,发现不少地方让人觉得有点“不过瘾”,尤其是在楚文化遗产展示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没能把楚文化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展示形态太“静”了,基本都是把文物放在玻璃柜里,旁边立个说明牌,最多配个语音讲解。游客逛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没别的互动方式。比如那件超有名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2400年历史,28种丝线绣成,多精致啊,可就这么平放在展柜里,只能远远看个大概,没法近距离感受针脚的细密,也没法知道古人是怎么一步步绣出来的。要是能整个互动装置,比如让游客通过触屏操作,看看绣品的局部放大细节,或者模拟刺绣的步骤,肯定能让人印象更深。现在大家逛博物馆,早不满足于“看一眼”,都想多参与、多体验,可荆州博物馆这点做得太不够了,好多游客逛了半小时就觉得没劲儿,只能走马观花。
还有就是展示重点一点都不突出,逛的时候很容易“抓不住重点”。首先是展厅色调太单一,不管是常设展厅还是特设展厅,环境色、展示柜、说明牌几乎都是一个颜色,没有层次感。比如玉器展厅和漆器展厅,本来玉器的温润、漆器的艳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可因为色调没区分,逛着逛着就混在一起了,没法一下子get到每种文物的特色。然后是文物摆放太挤,尤其是特设展厅,有些小型器物堆在一个柜子里,连标签都挤在一起,想看清某个玉佩的花纹都得凑得特别近,有时候还得等前面的人走了才能勉强看到。最让人头疼的是说明牌,前言写得又长又绕,好多游客看两行就没耐心了;而且部分小型说明图连英文注释都没有,外国游客过来只能瞎猜,根本不知道这文物到底有啥价值。像越王剑这么重要的镇馆之宝,说明牌里只提了“历经2500多年仍寒光四溢”,没重点说它的铸造工艺多厉害,也没讲它背后的历史故事,不了解的人可能看完就记个“一把老剑”,完全没意识到这是楚文化里“工匠精神”的代表。

展示环境的问题也挺影响观展体验的。先说灯光,大部分常设展厅都是全封闭的,窗户全封死了,靠人工灯照明,光线又暗又均匀,没有强弱变化。比如玉器展厅,本来玉器在自然光下看最能显出温润感,可这儿连一点自然光都没有,柜里还用的底光投射,有时候角度不对,玻璃上全是反光,想看清楚玉器上的纹路都得歪着脑袋找角度,看久了眼睛还特别累。我旁边有个带孩子的家长,孩子才看了十分钟就揉眼睛说“看不清”,只能提前离开。再说无障碍设计,整个博物馆逛下来,没看到专门的无障碍通道指引,也没看到适合轮椅游客的低位展柜。有个推着老人来的游客,想让老人看一眼战国玉覆面,可展柜太高,老人坐着轮椅根本够不着,最后只能让家人举着手机拍下来给老人看,特别不方便。还有环境保护提示,楚汉织绣品展厅里的丝织品对光线特别敏感,闪光灯一照很容易受损,可展厅里连个明显的“禁止使用闪光灯”的牌子都没有,我就看到好几个游客对着丝织品拍照,工作人员过来提醒的时候,人家还一脸懵说“不知道不能拍啊”。特设展厅更不用说了,连多媒体和导览屏都没有,遇到没讲解员的时候,想了解某个文物的背景,只能自己对着说明牌瞎琢磨。
其实荆州博物馆的文物底子这么好,楚文化的故事又这么丰富,要是能把这些展示上的不足改进一下,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感受楚文化。比如多加点互动体验项目,让文物“活”起来;调整展厅色调和文物摆放,突出重点;优化灯光和无障碍设施,让逛展更舒服。毕竟大家来这儿,都是想好好感受楚文化的魅力,可现在这些不足,真的让这份期待打了折扣,希望以后再去的时候,能看到不一样的荆州博物馆,能真正逛得过瘾、看得明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