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文旅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广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廉洁文化作为其中一颗璀璨明珠,与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独具特色的蜀道廉韵。8月1日起,“蜀道清风”微信公众号推出“蜀道廉韵”周末特别栏目,带您探寻广元跨越千年的廉洁印记,感受廉洁文化绽放的时代光芒。
苍溪红军渡:军民一心 共克时艰
苍溪红军渡。 红军渡位于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境内,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廉政教育基地”。
苍溪红军渡蕴含的廉洁因子红四方面军在苍溪期间,严守纪律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严明的纪律打土豪、分田地、动员耕种、发展经济,赢得百姓广泛拥护,建立起亲如一家的军民鱼水情。
钱衣裳
钱衣裳。
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军政委李先念亲自指挥了黄猫垭歼灭战。因受伤战士很多,医院病房满员,已无力安置,附近群众便自发将战士们接回家照料。一位名叫张权氏的老妈妈接了一个红军班的战士到自己家里住了半年,后来红军奉命转移,战士们按照规定要付给她蔬菜钱、铺草钱,老妈妈很生气地拒绝了。红军战士拗不过老妈妈,但又不能违反部队纪律,便悄悄把钱压在老妈妈家的锅盖下。后来,老妈妈发现后想追还却已来不及,于是便将这40张宽3寸、长5寸的布币联成衣服贴身穿着,历经14个充满白色恐怖的春秋,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最终在解放后完好无损地将其交给了人民政府。
红军印
红军印。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打过嘉陵江,撤离苍溪县。反扑过来的各路川军军阀与地方反动武装对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的干部进行迫害,对红军留下的物品进行破坏。负责掌管苍溪县苏维埃政府文件、印信的秘书张凯元,便将重要物件悄悄带回老家,藏在房屋的夹墙中。国民党抓住张凯元后用尽酷刑,要他交出文件、印信以及组织名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张凯元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毫不屈服。苍溪解放后,张凯元才被解救出来。1951年春节,张凯元含着热泪,将这颗“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的大印及其他文物献给人民政府,并郑重地说:“我把它们还给红军,还给毛主席,请你们好好保存!”
红军街
红军街。
当年红军为准备渡江战役,秘密在驻扎地建起了一条“红军街”,在这里,红军战士们一边造船,一边进行渡河训练。他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群众家里吃饭付饭钱,喝水付水钱,不动群众的东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便在寒冬,战士们依然露宿在街上、河坝里,没有人拿群众一根柴草。同时,红军战士们坚持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打草鞋、编斗笠自给自足,为胜利强渡嘉陵江提供了物资保障。现在这条占地13000多平方米的红军街,正是按照当年的“红军一条街”翻版重建。
红军石刻标语碑廊
红军石刻标语碑廊。
如果说跟敌人正面交锋是“第一战场”的话,红军石刻便是当年开辟的“第二战场”。在多种多样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中,遍布川陕的红军石刻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红军和苏维埃机关办公和宣传纸张十分缺乏,如果用粉笔、墨等材料书写标语,则不易保存。于是,红四方面军錾字队便就地取材,把“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要努力文化教育,要学习共产主义”等宣传标语刻在石头上,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及革命主张,体现出红军发展各个时期清晰的革命目标、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因宣传内容接地气、入人心,大家踊跃参军,当时苍溪县仅28万人口,就有3万余人参加了红军,更有妇女、儿童约10万人加入志愿工作。如今,苍溪县境内共发现石刻标语1015幅,其中,红军渡有展示纪律严明、军民一心、团结奋斗等优良作风的标语110余幅。
硝烟散尽处,清风正气扬。苍溪红军渡不仅是一座宝贵的纪念碑,也是一片激荡心灵的圣土。这里的一景一物是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生动见证,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那段红色岁月中军民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我们要坚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斗志与力量,笃定信仰与信念,以伟大红军精神强基铸魂、砥砺作风,让清风正气在广元这片红色热土闪耀新的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