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参加“潮流向北 春城焕新”报业主流媒体看长春青春蝶变活动的媒体嘉宾们,走进位于亚泰大街7398号的水文化生态园,仿佛步入了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空走廊。

从1932年的南岭净水厂,到如今的城市生态会客厅,这片曾经的城市“生命线”正以全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使命。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创新改造,体现了工业记忆与生态文明的巧妙融合,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持续举办的艺术展览与市民活动,又为园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水滴记忆:
从工业脉搏到文化心跳
步入园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组锈迹斑斑却又充满艺术感的机械设备雕塑,这些由老旧净水设备改造而成的“工业记忆标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这里就是长春城市供水史的起点。”讲解员指着一栋保留完好的红砖建筑介绍道。1932年开工建设的南岭净水厂,是长春第一座现代化净水厂,1936年投产后以2万立方米的日制水能力,滋养了整座城市。八十余年间,该厂历经五次扩建,始终是长春供水的“生命线”。
如今,园区保留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与老旧净水设备,共同构成了珍贵的城市供水工业遗迹。游客可以通过玻璃地面看到地下保留的原始输水管道,感受工业文明的厚重底蕴。
绿脉重生:
城市中心的生态会客厅
穿过森林栈道,嘉宾们惊喜地发现,所有栈道都巧妙地绕树而建,数十年的原生林木被完整保留。26.9万平方米的园林景观中,下沉雨水花园层叠的绿意与潺潺流水相映成趣,成为市中心稀缺的“生态绿肺”。

“这里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园区负责人介绍说,“我们采用了‘修旧如旧、新旧并置’的改造理念,最大程度保护生态、尊重历史、塑造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因独特的工业风貌与生态景观,成为电视剧《人世间》的取景地之一。剧中周家人散步聊天的场景,就是在这里的森林栈道拍摄的。如今,这里已成为粉丝打卡的热门地点,工业遗迹与影视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活态新生:
艺术与文化碰撞的能量场
今年以来,水文化生态园在活化利用上持续破题,通过举办一系列艺术展览与市民活动,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在“松花江上——抗战时期东北隐蔽战线事迹展”展厅内,一件件珍贵史料讲述着隐蔽战线的英雄故事;而在水与城市科普馆,孩子们正在通过互动装置了解水资源的珍贵。这种红色教育与科普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园区拥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园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持续打造了‘冬日里的阳光’灯光节、‘南岭1932市民生活节’等品牌活动,今年还新增了现代艺术展和青年市集,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焕新典范:
城市更新的生动答卷
如今的水文化生态园,已发展成为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艺术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35万平方米的生态空间中,文化艺术展馆、科普馆等业态相互补充,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到 “最佳国际商业及特别功能奖”,从“长春十大文化主题公园”到“吉林省百佳红色旅游地”,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其蜕变之路。而更重要的是,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好地方。

潇湘晨报编委汪新华看到“老厂焕新”后的蜕变不无感慨,他表示:“这里在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遗存的情况下,进行了空间微改造。同时又对历史深刻挖掘,让我们看到了水的历史,看到了老厂区的前世今生。更重要的是,这里还让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烟火气,我看到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边感受水文化,一边嬉戏玩耍,这是对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的创新,值得学习和借鉴。”

老人们在水景广场散步,情侣在红砖墙前拍照留念,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嬉戏……这座经历近百年沧桑的工业遗址,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在潮流向北的征程中,书写着老工业城市青春蝶变的生动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