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石狮子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守护神兽”。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它们便常被安放在宫殿、衙署、祠堂、牌坊的门前,以威严姿态彰显庄重气场,也寄托着人们对平安稳固的祈愿。如今漫步各地老城街巷,仍能见到不少历经岁月的石狮子。最近来惠州惠城旅行,在游玩中被3对“石狮子”吸引了——它们分别矗立在西湖东大门、中山纪念堂前、元妙观前,模样古朴沧桑,它们藏着惠州城的变迁密码。这三对狮子并非为现有地标而生,而是从古代不同场所搬迁而来,各自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城市记忆。
先看中山纪念堂前的这对石狮子,它们是货真价实的明代文物,完美契合古代衙署门前“门狮”的规制。从前的惠州府衙就坐落在梌山上,与现在的中山纪念堂距离不远。清朝灭亡后,府衙逐渐荒废,1937年惠州兴建中山纪念堂时,人们特意将府衙的石狮子搬移过来,既是延续“门前立狮显庄重”的传统,也借狮子的威严为纪念堂增添历史厚重感。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有老照片作为铁证:一张拍摄于1938年的照片里,日寇入侵惠州并在中山公园驻扎,画面中的中山纪念堂前,这对石狮子已然矗立在那里,延续着“守护”的使命。
此外,还有一张清末的老照片,经学者考证,拍摄的是归善县衙门前的场景。照片里的石狮子,与中山纪念堂前的那对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的姿态、相近的纹路,虽无确凿证据证明它们是同一对,却直观印证了“古代衙署必配门狮”的传统。在传统规制里,衙署作为官方机构,门前的石狮子不仅是装饰,更象征着权力与秩序,这和如今银行门前常见石狮子、借其“稳固”寓意守护财富的场景,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呼应。
再说说元妙观前的石狮子,它们同样是明代遗存,最初的“岗位”是牌坊门前的“守护狮”。或许是石材特性的原因,这对狮子表面斑驳不平,摸上去满是岁月侵蚀的痕迹,看上去比其他两对更显沧桑。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它们的尾部是平整的——这正是当年与四牌楼牌坊底座相连的关键证据,由此可确定,它们原本就立在牌坊两侧,与牌坊共同构成完整的纪念景观。
四牌楼处表彰明代太子太保(民间俗称“宫保”)叶梦熊的宫保牌坊。如今仍能找到好几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照片中清晰可见牌坊前的石狮子,姿态与元妙观的这对高度相似。不过有个小疑问至今未解:老照片里牌坊前的狮子头是微微向下的,似在凝视过往行人,可元妙观前的狮子头却是平视的,更显威严。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是搬迁时的调整,还是记忆偏差,目前尚未找到确切答案。
最后是西湖东大门的石狮子,它们的年代稍晚,属于清代文物,原是惠州学院衙大门两侧的“门狮”。学院衙是古代掌管教育科举的官方机构,门前立狮,既符合传统礼制,也暗含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其旧址就在如今市十一小的所在地。虽无学院衙的老照片可供直接对比,但有明确记载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对石狮子仍在学院衙原址,后来为修筑苏堤,才被移至西湖东大门,这段搬迁历史为狮子的来历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今,惠州老城里的三对石狮子,依旧以“门狮”的姿态坚守在各自的位置上。它们从明代的府衙、牌坊,清代的学院衙,一路迁徙到今天的城市地标前,不仅延续了中国“门前立狮”的传统文化,更见证了惠州城百年间的街巷变迁、时代更迭。每当人们驻足凝视这些石狮子,指尖触碰到它们斑驳的纹路,仿佛就能听见那些藏在岁月里的老城故事,在时光中轻轻回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