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韵,润泽江淮
洪泽湖畔,风携着千年的水汽轻轻拂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里是江苏洪泽古灌区,一个以水为笔、以时间为墨,书写沧桑与丰饶的地方。它静卧江淮之间,用绵延不绝的清流,哺育着万亩良田,也滋养着一方文明。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西依洪泽湖大堤,东抵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接淮河入江水道。作为一座蓄水型灌区,它融合蓄水、取水、输水与排水工程于一体,自东汉起,人们便在此引水灌溉、耕耘沃土,历代水利工程相继兴建,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洪泽湖大堤 图片源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陈登修整破釜塘,开辟为灌溉之源,洪泽古灌区由此发轫。次年,陈登筑捍淮堰,亦称“高家堰”,为今日洪泽湖大堤奠定初基。这些古老的工程,勾勒出灌区的雏形,也开启了江淮地区系统用水的新纪元。
公元241年,邓艾兴建白水塘,连通破釜塘,灌区进入以白水塘为主要水源的时代。到了唐代,白水塘水域扩展,五条干渠——青州泾、徐州泾、大府泾、竹子泾与棠梨泾,如血脉一般将清水送往四方良田。历代官府与百姓不断疏浚修渠,维系这一系统的运行,也让灌溉农业日益繁荣。
黄河夺淮成为灌区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受阻,大运河漕运深受影响,朝廷与地方不得不将水利重心转向防洪与调水。灌区功能遂由灌溉转向防洪与灌溉并重。明清两代不断加高、增厚、延长高家堰,洪泽湖水面逐渐扩大,破釜塘与白水塘慢慢淹没于浩渺湖波之中。人们在堤上修建闸坝与涵洞,藉由古白水塘时期的河道泄水引流,灌排兼用,调控水势,亦在河堤设闸引水,滋润田禾。这一时期的工程,不仅技术大幅度提升,更体现了治水思想的成熟。
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境内白马湖畔的农田
新中国成立后,洪泽古灌区步入综合利用的新阶段。遵循“蓄泄兼筹”之策,政府加固洪泽湖大堤,兴建三河闸、高良涧闸、二河闸、周桥洞、洪金洞等关键工程,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建设淮河入江水道与入海水道。这一系列举措极大提升了灌区的灌溉与防洪能力,构建起现代灌排体系,发挥出灌溉、防洪、供水、养殖、生态修复等多重效益。
工作人员在三河闸检查启闭机
洪泽古灌区至今仍是江淮平原上的重要粮仓,近年来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十亿斤左右。2023年,洪泽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闪耀在水文明史上的又一璀璨明珠。洪泽古灌区,正以它沉稳而澎湃的韵律,继续润泽着江淮大地,滋养着未来的每一个春天。
审核丨樊弋滋
监制丨轩玮
文案丨周念晨
责编丨王子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音频丨张玉峰
校对 | 孟京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