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桥,有谁能抵挡威尼斯这座最具标志性的桥梁的迷人魅力呢?这座 “运河之城” 拥有四百多座桥梁,但鲜有能与这座横跨宫殿运河、有着浪漫昵称的纤细白石桥相媲美的。
前景为帕利亚桥,后景为卡诺尼卡桥,两座桥中间便是叹息桥。
它是威尼斯之行的必到打卡地,这座充满浪漫气息的桥梁,早已让一代又一代造访 “威尼斯共和国”(它还有一个别称“Serenissima”,意为 “最尊贵的共和国”)的游客为之沉醉。
然而,外表往往具有欺骗性 —— 这座在意大利语里称为“Ponte dei Sospiri”的精致桥梁,背后却有着一段颇为暗黑的过往。
叹息桥位于威尼斯运河畔哥特式的权力堡垒 —— 总督宫建筑群内,这座有顶桥梁建于 17 世纪初,为的是连接总督宫的旧监狱、审判室与运河对岸新建的监狱。相传,这座桥的名字源于囚犯们的绝望叹息:当他们被带往充满黑暗的未来、走向监禁之地时,会透过桥上带镂空窗栏的石窗望向威尼斯的美景,发出无奈的叹息。
正是 “美丽” 与 “隐秘” 的交融,让叹息桥成为我们心中威尼斯最值得驻足的地方之一。今天,本文就向大家分享这座桥的前世与今生。
16 世纪接近尾声时,威尼斯共和国仍是欧洲的强国之一,其强大的舰队统治着地中海海域。这个强大帝国的核心枢纽,便是宏伟的总督宫(Palazzo Ducale)—— 这里不仅是威尼斯总督(Doge,威尼斯共和国最高统治者)的居所,也是威尼斯最重要的议会、审判室与监狱所在地。
在12世纪之前,总督宫内就有拘留室,后来,南翼的整个底层也被用来作为监狱。大约1540年,东翼底层的一片区域又被建成监狱。由于其黑暗、潮湿和孤立的特点,它们被称为“波齐”(Pozzi,意语水井)”…但这些牢房仍然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于是,在宫殿运河对岸,一座新建筑应运而生。由于新监狱位于的独立建筑中,人们便需要一座桥梁来连接两座建筑。
叹息桥是一条狭窄的有顶走道,设有两条平行走廊,如今游客使用的这条走廊连接监狱与法律裁判所和刑事四十人议会的房间。另一条连接监狱与国家辩护律师办公室和议事厅。
这座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桥梁于 1614 年最终落成,由建筑师安东尼奥・孔蒂诺(Antonio Contino)设计建造。桥梁设计似乎是孔蒂诺家族的“祖传技能”—— 安东尼奥的侄子不是别人,正是里亚托桥(Rialto Bridge,威尼斯另一座著名桥梁)的设计者安东尼奥・达・蓬泰(Antonio da Ponte)。
叹息桥由白色伊斯特拉石灰岩(威尼斯很多建筑采用的是这种材质, 开采自如今的克罗地亚境内)建造而成。尽管其用途是冰冷的 “监狱通道”,但桥身装饰极为华丽:外部雕刻着涡卷纹、螺旋饰、壁柱等古典纹样;桥梁拱顶处还立有几尊面部狰狞的雕塑头像,俯瞰着运河水面。
桥上雕刻的徽章,属于当时下令建造这座桥梁的威尼斯总督马里诺・格里马尼。此外,桥上还有两扇方形小窗,窗栏为装饰性的格子石雕,仅能为过桥者提供微弱的光线,让他们得以短暂瞥见外面的世界。
尽管 “叹息桥” 的名号享誉全球,但这座连接总督宫与新监狱的走道,直到 19 世纪才拥有这个浪漫的昵称。1756 年,臭名昭著的冒险家和风流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Casanova)在自传中描述自己大胆逃离监狱的经历时,并未觉得这座桥有任何特别之处;直到一个世纪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暂居威尼斯的拜伦勋爵,才在其史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四章中,为这座桥赋予了如今我们熟知的 “叹息桥” 之名,使其永载史册:
我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
一侧是宫殿,一侧是牢房:
我看见她的建筑从海浪中升起,
千年的云翼在周围展开。
在我周围,一抹消逝的荣光微笑着,
遥想当年,众多属国
仰望那带翼狮子的大理石殿堂,
威尼斯曾端坐于百岛之上,尽显威严!
夜色之下的威尼斯
如何参观叹息桥
叹息桥位于总督宫内,是总督宫博物馆游览路线的一部分。游客参观博物馆时,会先穿过总督宫内典雅的会客厅与绘有壁画的大厅,接着参观威尼斯规模宏大的近代早期军械库,最后抵达令人望而生畏的新监狱 —— 途中就会经过叹息桥。
当你走到桥上时,一定要透过石窗格栅的狭窄缝隙向外眺望:你会看到圣乔治马焦雷岛在威尼斯潟湖的水面上熠熠生辉,景色美不胜收。这时你可能仍会忍不住轻轻叹息:威尼斯,你太美了!
观赏叹息桥的最佳视角
叹息桥两侧被建筑环绕:一侧是总督宫典雅的墙壁,另一侧是监狱冰冷的石墙,因此能看到这座桥全貌的视角仅有两个。第一个视角是 14 世纪建成的帕利亚桥(Ponte di Paglia)—— 这座桥分隔了圣马可区与卡斯泰洛区,位于宫殿运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到小巧的叹息桥。
另一个视角则需从圣马可广场北侧绕行,穿过“莱昂奇尼小广场”(Piazzetta dei Leoncini,因广场上的紫色狮子雕塑得名),直到抵达卡诺尼卡桥(Ponte de Canonica,上图背景中的小桥)。从这里望去,在密集的城市建筑中,叹息桥的完美景致会如魔法般展现在你眼前。
小资料
为什么威尼斯建筑大多采用白色伊斯特拉石灰岩?
首先是它的重量。白色伊斯特拉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结构相对疏松,密度约为2200 - 2500(kg/m³),大理石属于变质岩,由石灰岩重结晶形成,结构更致密,密度约为2600 - 2800(kg/m³);
可见,同等体积下,白色伊斯特拉石灰岩的重量会比大理石轻约8%-15%。对于威尼斯大量的水上建筑来说,这种重量优势能显著降低建筑基础(尤其是木桩地基)的负荷,减少坍塌风险。
除了重量轻,这种石灰岩还完美解决了威尼斯建筑的核心痛点:
1. 适配“水上地基”的结构需求
威尼斯的建筑全部建在水下木桩上(先将橡木桩打入沼泽地基,再在桩上铺设石板作为基础)。较轻的石灰岩能大幅减轻木桩的长期压力,避免地基沉降或断裂;
2. 优异的耐水性与抗盐雾能力
作为海滨城市,威尼斯常年受海水浸泡和盐雾侵蚀。白色伊斯特拉石灰岩经过长期自然钙化,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能有效抵抗海水腐蚀,不易风化或开裂。相比之下,部分大理石(如卡拉拉白)的纹理缝隙较深,长期接触盐水易出现返碱、变色问题。
3. 地理便利性与历史传统
伊斯特拉半岛(现分属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与威尼斯隔亚得里亚海相望,古代通过海运即可低成本运输石材,无需长途陆运。这种地理便利性让其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成为威尼斯的“御用建材”,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圣马可广场的地面、总督府的外墙),并延续至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