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埃及北海岸度夏,没个二维码你都别想靠近沙滩,这事儿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十年前去那儿,不管是租个度假屋,还是找朋友串门,跟社区门卫寒暄两句,或者认识个内部人,基本就能进去。海滩虽有门禁,但也没那么死心眼,灵活得很,完全没有“拒人千里”的意思。
说实话,那时候的门禁更像个“社区管家”,主要是为了内部有秩序,不是真要把外人都挡在外面。可现在不一样了,新建的那些封闭社区,把二维码玩成了“通关文牒”。
进社区要一个二维码,想上沙滩?可能得换个完全不同的码。除非你是业主,或者提前登记成访客,不然门都没有。这些码还得业主从专属APP里生成,有时候朋友之间互相传,甚至有人拿到网上去卖。
本来想是不是夸张了,后来真看到有人转售,才发现现在想吹吹海风、踩踩沙子,都得先拿到“数字通行证”才行。
这十年变化是真的大,从马特鲁港往内陆走,以前空着的地儿,现在全是高端住宅区。
天鹅湖、玛拉西、哈辛达、贝壳湾,这些地方看着是漂亮,草坪修得整整齐齐,还有波西米亚风、伊维萨风格的海滩俱乐部,满是西方审美。但这些社区早不是简单的度假地了,成了身份的象征,专门给特定人群准备的。
普通埃及家庭一个月也就挣1.4万埃镑,想租个中档别墅住一周?得掏12.5万埃镑,差不多要攒小九个月的钱。要是想住玛拉西、哈辛达这种顶级社区,一周租金能到30万埃镑,这哪是度假,简直是“花钱买门槛”。
如此看来,这片海岸线早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了,经济壁垒摆在哪儿,谁能去、谁不能去,明明白白。
二维码不是“安保工具”,是“阶层筛子”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片海滩嘛”,可这二维码背后藏着的事儿,比海滩本身复杂多了。现在想拿到点好服务、好空间,甚至好机会,都得看你有没有人脉、有没有钱。连海滩这种本该大家共享的自然空间,都被一点点圈起来、私有化了。
说实话,不止埃及这样,全球好多地方都有海滩私有化的问题,但欧洲那边就不一样。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的海滩,大多还是公共的,不用什么电子通行证,铺块毛巾就能晒太阳。
巴塞罗那、尼斯那些地方,公共海滩还受法律保护,维护得也不错。

可在埃及北海岸,想找个干净、有设施的公共海滩,难上加难,除非你住大型度假村。
本来以为这二维码是为了安保,后来才发现,它更像个“筛子”,把没钱没脉的人筛出去。现在大家好像也习惯了这种“新常态”,租海滨小屋要二维码,拜访朋友得提前登记,这些层层叠叠的规矩,没几个人质疑,好像本该如此。
但仔细想想,以前随便就能来的海滩,现在要提前策划、找好关系、拿到代码才能进,这种变化真的合理吗?
海滩私有化,丢的是“全民共享”的根
城市要发展,安保要升级,这些都能理解。但埃及北海岸的问题在于,它把“高端开发”和“排他”绑在了一起。
就拿埃及红海沿岸来说,那边也有高端度假村,可人家还留了差不多四成的公共海滩,普通人也能去。反观北海岸,满脑子都是吸引高净值人群,把普通民众的需求抛到了脑后。
很显然,二维码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它是阶层的“微观缩影”。
它把看不见的经济差距、社会分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通行权限。以前可能还只是“没钱住不起”,现在连“靠近看看”都成了难题。这种从“共享”到“分隔”的转变,其实是把自然空间的“全民属性”给丢了。
埃及北海岸的“夏日围城”,围起来的不只是海滩,还有普通人对自然空间的期待。开发高端旅游没问题,想吸引投资也没错,但不能把所有资源都攥在少数人手里。
海滩是大自然给所有人的礼物,不是某些人的“私人财产”。希望以后埃及在搞开发的时候,能多想想普通民众,别让二维码再成为“围墙”,让更多人能重新找回“吹着海风、晒着太阳”的简单快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