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章丘的百脉泉畔,一座“年轻”的古城正以矛盾的姿态生长。
明水古城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设西泉镇,到了宋元时期,成为章丘四大名镇之一。
现代复建的明水古城诞生于2017年-2018年的保护重建工程,2023年才正式揭开面纱。
虽然被戏称为“距百年古城还有98年”的年轻古城,但实际上无论是高耸的城墙,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还是孟家大院的雕花门楣时,这座新古城处处都流淌着老古城的血液里,传承着唐风宋韵的千年基因。
明水古城的“新”,是刻在骨子里的。它的城墙是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仿古建筑,街道两侧的商铺挂着LED灯牌,甚至部分街区的地砖下还埋着未拆除的混凝土桩基。
设计团队选择将一段4米高的夯土老城墙残垣保留在新城南门至西门之间,让新与旧形成戏剧性的对望。
但若仅以“仿古商业街”的标签定义它,未免辜负了章丘8000年的文明积淀。
这里是被誉为“李清照故里”的千年古县,是龙山文化发源地,更是《水经注》中记载的“泉脉纵横”之地。
复建之初,规划者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找到了明水城“西泉镇”的旧址坐标,以百脉泉群为轴心,将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孟鸿升布坊、万盛炉冶坊、花神庙等文化符号重新串联。
若说建筑是凝固的诗,明水古城的灵魂则在泉水的吟唱中苏醒。
百脉泉、梅花泉、墨泉等七十二名泉组成的泉脉网络,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李清照笔下“常记溪亭日暮”的灵感源泉。复建时,设计者刻意保留了古河道走向,让泉水沿着唐代诗人描绘的轨迹流淌。
泉水穿过孟家大院的月洞门,漫过冶坊的铁砧,最终汇入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池。当暮色降临,AR灯光秀将《声声慢》的词句投射在泉面,游人撑一叶扁舟,恍惚间与千年前的易安居士隔水相望。
如果没有本土特色,新城难逃“网红模板仿古建筑群”被逐渐淘汰的命运。
明水古城其实有着许多古城不曾有的优势,那就是依靠被一并划入到明水古城度假区的百脉泉和墨泉等名泉,以及在古城规划内的泉池,打造河·泉一体的水域生态。
毫不夸张地说,明水古城内有泉水灌注的护城河绝对比全国90%以上的古城水域更清澈、更透亮。
明水古城应该以泉文化与词文化为双引擎,构建活态文化生态。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复刻唐宋形制,而在于构建自我更新的生命系统——用科技激活传统基因,以创新延续历史记忆,最终让每滴泉水都成为流淌的诗行,每处街巷都生长出跨越百年的文化共鸣。
当98年后的游客驻足于复原的唐风望江楼,或许会触摸到今日游客留下的电子留言砖。那些关于泉水的诗句、对清照的追思,将随砖石沉入地下,等待下一个百年的破土。
真正的历史从不在凝固的仿古中,而在文明基因的持续裂变里。当泉水永远涌动,李清照的词魂便不会消散,新城亦能在时光长河中,长成一座“活着的古城”。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