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苏州城浸润在桂香中,一场以花为名的城市盛宴正式启幕。9月20日,“来苏州,‘桂’气满满”主题活动拉开帷幕,苏州“桂”气地图首次发布,“桂”气之旅打卡路线同步推出,将全城的赏桂胜地串珠成链,邀请市民游客开启一场沉浸式的闻香之旅。
赏花经济,四季不断的盛宴
苏州的“花样文章”四季不停歇,以精心布局将“春花秋桂夏荷”串联成一条永不落幕的鲜花产业链。春季樱花灿烂,夏季荷花清新淡雅,秋季桂花飘香,即便冬季也有温室花卉与民俗活动接续,真正实现了“以花为媒、全年无休”的文旅体验。
在此基础上,苏州持续推出多样化花事活动,不断提升赏花经济的内涵与影响力。今夏,拙政园推出“荷韵江南·拙政雅集”全国缸荷联展,展出200余种特色珍品荷莲,涵盖重瓣、复色、微型等众多品类,市民可在展出期间感受传统花艺的魅力,欣赏缸荷、草花、湖石构筑成的园林长卷。
在苏州白塔西路,荷花的香气从幽静的池塘飘到了人声鼎沸的市集,80多个摊位上荷花恣意绽放,荷花与莲蓬被包裹在写着诗句的包装纸中,盛夏市井烟火则浸润在荷香里,浪漫且清雅。
荷花市集上的花束。图片来源/苏州新闻
夏去秋来,临近国庆小长假,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作为苏州最大向日葵观赏地,百亩葵园正在阳光下舒展金色的花瓣,等待游客踏入这片金色的海洋。10月1日—10月8日,荷塘月色的葵花舞台还将上演精彩演艺,乐队演出、向日葵主题舞蹈、户外喜剧脱口秀等多场演出轮番登场,全天欢乐不间断。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葵花季。图片来源/今日相城
苏州深谙文化赋能之道,始终将历史文化与花卉产业紧密融合。日前,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发布了88处赏桂地点,其中,留园三十余株桂花分布于涵碧山房、明瑟楼等处,以“闻木樨香轩”最为知名——这座半亭专为赏桂而建,楹联题有“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意境悠远;沧浪亭的“清香馆”则出自李商隐诗句“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秋赏桂、冬品梅,极具诗情画意。桂花作为苏州的市花,巧妙地与其标志性的园林相结合,让古典之美遍染江南水乡。
文化节庆活动更是层出不穷,9月20日,“来苏州,‘桂’气满满”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同步推出苏州“桂”气地图和“桂”气之旅打卡路线。活动期间,全市25个人气赏桂点纷纷换上“桂”气新装,设置“桂”系创意挂件与专属打卡标识,将传统赏花活动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
由此,苏州不仅打造了一场贯穿四季的花事盛宴,更逐步构建出一条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商品开发于一体的花卉产业链,展现出“以花促旅”的苏州智慧。
苏州“桂”气地图。图片来源/苏州发布
农业打底,一朵花的多元变现
苏州的“花样经济”从不满足于赏花观景的一次性消费,而是深度挖掘每一朵花的全产业链价值、共享农庄正是这种模式的重要载体。据统计,今年年初,全市100家共享农庄经营主体综合收入超3800万元,全市共享农庄累计接待游客超94万人次,同比上升超13%。
以吴江区太湖雪共享农庄为例,现代大棚技术让农庄里的桑树四季常绿,农庄不仅提供农耕实践,还开发了听蚕娘讲故事、创意蚕茧画绘制等文化体验项目,实现了从生产到体验的价值拓展。近日,太湖雪还结合秋桂主题,出品金桂满园真丝苏绣双层长巾、金桂飘香蚕丝被,用蚕丝将花香绣进生活的点滴之中。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图片来源/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在此基础上,苏州进一步以花为媒,贯通了一二三产业链。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构建“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一片田”的“四个一”生态循环产业链,形成涵盖2200余亩生态农场、大米生产基地、秸秆饲料厂和肉羊养殖场等多业态聚合的产业实体。
东林村“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图片来源/太仓城厢
通过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苏州的“花经济”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过去,荷花等花卉的经济价值有限,荷农主要依靠莲蓬获得收入,荷花本身难以卖出价格。如今,通过打造白塔西路荷花早市等网红市集,并配套多项扶持措施,情况得以改变,苏州当地为花农开通了“荷花助农专线”,方便他们运输花卉,同时,组织花艺师下乡培训,教授农户包装技巧和创意设计,将传统花束升级为时尚花礼,显著提升产品价值。
除了直接销售鲜花,苏州还深度挖掘“花经济”的延伸价值。通过联动花卉市场、打造“荷文化”体验区,发展家庭农场集群,并借助直播电商扩大销售,带动乡村旅游和相关消费。
苏州正以一朵花为起点,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缕花香,都不再只是季节的馈赠,而是通过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将“赏花经济”延伸为一条集观光、体验、消费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为乡村振兴与城市魅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袁昕
资料来源:苏州发布、今日相城、太仓城厢、文明太仓、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吴江发布、苏州日报、苏州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