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红色征程,聆听龙江回响
这是一条用信仰铺就的道路
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初心之旅
哈尔滨红色文化之旅
从这一刻启程!
红色路线: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工大博物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该建筑于1919年始建,为砖石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是哈尔滨众多欧式建筑群中的杰出代表。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老一辈革命家来黑龙江视察期间,均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1950年2月27日至28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结束对苏联访问归国途中视察哈尔滨时就下榻在此,毛泽东主席还在此亲笔题写了“学习”“学习马列主义”“发展生产”“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等五幅题词。
纪念馆筹建于1975年,1977年2月27日对外开放,馆名为“毛主席视察黑龙江住址”;1981年更名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1998年更名“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2008年2月向社会免费开放。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馆内收藏、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黑龙江时题写的珍贵题词、用过的实物、图片、文物和文献。目前,馆内共收藏文物3000件,珍贵文物359件。
东北烈士纪念馆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6177平方米,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舍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于2013年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馆藏文物万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7000余件(套),以东北近现代文物为主,包括反映东北抗联斗争生活、密营生活、文化学习、群众支援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反映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及反映二战最后一役的文物和影像资料,反映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遗物,反映侵华日军的罪证实物等。最具代表性的有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赵尚志用过的手枪、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东北抗联独立师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机床,解放战争时期李兆麟将军遇害时穿的裤子、朱瑞将军的手枪证、董存瑞荣获的“毛泽东奖章”等珍贵文物。
馆内基本陈列包括《黑土英魂——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烈士事迹陈列》和《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遗址及罪恶展》。《黑土英魂——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烈士事迹陈列》分为“东北沦陷 抗日斗争兴起”“联合御敌 组建抗日联军”“艰辛苦斗 配合全国抗战”“坚持斗争 赢得抗战胜利”“争取民主 建立东北根据地”“捍卫和平 进行防御作战”“扭转战局 转入战略进攻”“解放东北 迎接新中国诞生”八个部分,共突出展示烈士280位(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烈士162位、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18位),英烈群体8组,烈士名录5.6万位。展览全面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牺牲在东北以及在东北有过重要活动和作出突出贡献的英烈的感人事迹。展览突出展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八女投江、朱瑞、董存瑞、杨子荣等英烈和英雄群体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及罪恶展》分为“魔网”“罪恶”“覆灭”三个部分。展览依托真实的历史遗存,以大量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充分展示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对哈尔滨地区人民的残暴统治,揭露日本侵略者利用伪满机构,在政治上残酷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满抗日活动,在经济上不择手段掠夺财物,在文化上妄图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自由等法西斯殖民统治罪行。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艺术品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06年,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馆内现有各类藏品63万余件,包括历史、自然、艺术、文献四大系列,来到这里与时光对话了解黑龙江的“前世与今生”。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还适时地推出馆藏专题展览、引进各类临时展览,并多次赴外省举办巡回展览。该馆长期承担着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类陈列展览等基本任务,在传播历史科学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哈工大博物馆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5月18日开馆。该建筑建于1906年,新艺术运动风格,原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在这里诞生。博物馆展示面积22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展示内容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主题展览三部分构成。历史图片、原版著作、绝版教材、实验仪器、航天模型等4000余件展品陈列其中。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
在哈尔滨南岗区花园街的街角,一片温暖的黄——黄房子俄罗斯文化街区正焕发新光彩。这些承载着百年历史的俄式建筑,最初建于清末民初,曾是中东铁路俄国职工的住宅。它们被精心改造,旧貌换新颜,成了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的俄式新街区。
如今,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生活的舞台。飘香的面包房、美味的西餐厅、流淌着手风琴声的咖啡馆,让沉睡的建筑真正“活”了起来。市民和游客在此拍照打卡,触摸历史,感受独特魅力。
这条路线不仅是历史的回溯
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哈尔滨以建筑为书页
以文物为注解
书写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让我们踏上这段旅程
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