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了欧阳修故居和民俗馆两个展馆之后,再次来到阜财门内。
阜财门城门楼内,高高悬挂着两副匾额。分别上书“云开天府”和“地控海邦”。当年青州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城门上方,“国泰民安”四个大字,让百姓心安。
从阜财门进来,就是偶园大街,这也是青州古城的主游览区。
时值国庆长假,来此游览的游人不算摩肩接踵,也是熙熙攘攘。
和全国其他的古城一样,青州古城的复建也未能“脱俗”,古城的主街区自然也是各类商铺云集的地方。
红丝石是青州的特产,每到一个地方,带一件最具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回去是我旅行的项目之一,现在我家客厅的展示柜里,早已经摆不下了。这次来青州,我相中了红丝石,后来我在这个商店买了一小块红丝石作为纪念品带回了家。
复建的青州古街,从外观上看,确实还是翻建的不错,而且周边环境也改造的很美。
古街上,除了云集的各种商铺,还有一些特色表演。这位老哥的表演内容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老哥其实是卖功夫的,结果因为这一身行头带偏了节奏,让观众以为他是在演喜剧。
游览青州老街偶园街,不得不看的是青州古街的这些牌坊。历史上,青州古城内牌坊众多,不下于二三十座,显示出当时青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物鼎盛的景象。这些牌坊,主要包括王府牌坊、府文庙和县文庙牌坊以及众多地方名人的恩荣坊、科第坊等。明代,青州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众多,府第、祠堂聚集于城中,牌坊多立于城区各街口、各府第附近。因为古城内牌坊众多且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均带有纪念性和很强的装饰风,使古城的主要街道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这在其他府城是少见的。
清初,青州府乐安县文人李象先有文记载:“郡当(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间称最盛,同朝为官、尚书并仕一时者五、六,仕宦大家不下数十,科第相承,登两榜者百余人,宅第联络,坊表纷纭,山左六郡会未有也。”历史上,仅从南门大街向北至偶园街、北门大街,就矗立着二十几座牌坊,有时是十几步或几步就有一座,风格各异,蔚为壮观。根据古城保护修复规划,目前,已经修复和正在修复的名人牌坊和过街牌坊有十余座。这些牌坊的恢复,为青州古城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尚书里坊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自尚书里坊向北这几座牌坊,都是历史上就有的,基本上是按原样复建。)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
石茂华,青州府益都县人,字君采,号毅庵,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后以养老致仕归家。明万历年间,适逢陕西大歉,朝廷以他曾在此地任职多年,民望很高,又重新起用,命其前去督抚救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石茂华,马不停蹄赶往灾区,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卒。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赠官太子少保,谥恭襄,遣官营葬祭祀,并将南门里石茂华的府邸附近改名为尚书里,建造了这座牌坊。
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江玉坤撰联,刘三民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闫金亮撰联,王建军书丹)。可以说,这两幅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石茂华的事迹除见于史料记载外,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谕鬼”一篇,说的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石茂华曾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声名卓著,连鬼都害怕。民间还有石家“八把黄伞出南门”的传说。
如今的青州古城,主要就集中在偶园街。偶园街,因清代大学士冯溥的私家花园偶园在此而得名。偶园街既是一条商业性的街道,又是一条观赏性的街道。一条宽阔的青石板路,横贯南北,街道两旁招牌林立,店铺座座,很是繁华。
现在所看到的偶园街,并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青州古街,真正的青州古街,是昭德古街,前面已经游览过了。偶园街于2014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大多已经改为新式建筑。
偶尔有一、两家原始的住宅,青砖小瓦顶,古式木质门,出檐的梁柱和弯脖的斗拱,透出些许的岁月沧桑。
在偶园街看到一对男女在街上延迟山东吕剧,很多年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唱腔了,在这里,又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别看这位姐姐非常朴素,但唱腔还真是不错,我还特意给她录了一段视频,可惜在这个论坛里无法播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