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我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赌场酒店的霓虹灯彻夜闪烁,大三巴前的人群摩肩接踵,氹仔的购物街满是拎着纸袋的游客等——仿佛这座城市的关键词,就是“热闹”与“现代”。但很少有游客知道,在澳门的南端,还藏着这么一个“最特别”的区域:既没有博彩业,也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游客都很少,只有彩色的老房子、吱呀作响的渔船和晒在巷口的咸鱼干,它就是路环。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逛澳门,特意避开了热门景点,乘坐公交去了路环。车子从氹仔的赌场区驶出,越往南开,高楼越少,直到看到路边的“路环市区”路牌,眼前的景象才突然慢了下来:矮矮的彩色小楼排在路边,墙面上爬着三角梅,门口摆着旧藤椅,几位老人坐在树荫下打纸牌,连狗都趴在路边懒洋洋地晒太阳。朋友忍不住说:“这哪里还像澳门?倒像个小渔村!”
确实,路环和我们所熟悉的澳门太不一样了。它曾经是澳门最偏远的海岛,和澳门半岛、氹仔并称“澳门三岛”,后来虽因填海与氹仔连成一片,却始终没被“同化”——这里没有赌场,没有高楼大厦,连店铺都多是本地人开的杂货店、海鲜排档,连招牌都透着“旧旧的温柔”。走在路环的主街“十月初五马路”上,能看到渔船停靠在岸边,渔网晾在船头,渔民坐在船里整理渔获,海风吹过,带着淡淡的鱼腥味,这或许才是澳门最初的模样。
路环的“老”,藏在每一栋建筑里。彩色的葡式小楼大多有几十年历史,有的墙面上留着雨水冲刷的痕迹,有的窗台上摆着盆栽,连门牌号都还是老式的铁皮牌。最有名的“路环圣方济各圣堂”,白色的外墙配着绿色的门窗,像从童话里搬出来的房子。教堂旁边的小广场上,有座青铜雕像,刻画的是渔民劳作的场景,阳光洒在雕像上,连影子都透着岁月的静好。
路环的“慢”,更是刻在生活里。清晨,杂货店老板会慢悠悠地开门,把牛奶、面包摆上货架;中午,海鲜排档的老板娘会站在门口,用粤语问路过的人“食咗饭未”(吃饭了吗);傍晚,孩子们会在海边的空地上追逐打闹,直到太阳落下,把海面染成金色。我和朋友找了家海边的小餐厅,点了一份葡国鸡和炒蚬,坐在户外的桌子上,看着渔船随着海浪轻轻晃动,听着邻桌老人用粤语聊天,突然明白为什么本地人说“想发呆就去路环”—— 在这里,连时间都走得比别处慢。
很多人不知道,路环也是澳门“最后的渔村”。过去,这里的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现在虽然渔民少了,但渔村的痕迹还在:海边的“路环码头”还停着几艘渔船,岸边的“渔民互助会”门口挂着旧渔网,甚至连餐厅里的海鲜,都是渔民当天打捞的。我们吃的炒蚬,老板娘说“早上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最鲜”,咬一口,果然带着海水的清甜,比在市区吃的鲜美多了。
其实,路环的“小众”,恰恰是因为它的“不商业化”。它距离澳门半岛比较远,没有赌场吸引游客,也没有刻意打造网红景点,就这样安安静静地保留着渔村的本色。有人说“路环是澳门的另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座城市除了灯红酒绿之外的温柔;也有人说“路环是澳门人的后花园”,累了就来这里吹吹海风,吃顿海鲜,就能找回生活的松弛感。
当你下次再去澳门旅游,如果厌倦了赌场的喧嚣和游客的拥挤,不妨乘坐公交去路环走一走。不用做攻略,沿着十月初五马路慢慢逛,看看彩色的老房子,听听海浪的声音,找家小餐厅吃顿海鲜,说不定你会像我一样,爱上澳门这个“最特别”的区域——原来澳门不只有灯红酒绿,还有这样一片能让人静下心来的角落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