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22日电 题:六百年屯堡文化,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家国史诗
在黔中大地起伏的褶皱里,在云贵高原的层峦叠嶂间,一座座由巨石垒砌、碉楼耸峙的古老村寨,如同时间的琥珀,凝固了六个世纪的风霜与守望。它们,便是被誉为“大明遗风活化石”的屯堡群落。即将揭幕的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以“六百年大明遗韵,三千里家国情怀”为主题,将带领我们走进屯堡,品味用影像谱写的壮阔史诗,感悟屯堡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安顺市屯堡建筑 曹经建摄
历史的回响 一场远征与一个共同体的诞生
回望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地投向西南。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犹如悬在新兴王朝头顶的利剑。一场关乎国家统一的远征——“调北征南”,就此拉开序幕。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江淮子弟,浩荡南征。云南底定,西南咽喉的战略价值却更加凸显。为永绝后患,将这片土地牢牢纳入中央版图,朱元璋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二十万征南将士,携家带口,依“卫所制”严整编列,留驻黔中安顺一带,“屯田戍守,控扼要津”。
于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将士们,拿起了开垦的锄头。在陌生的崇山峻岭间,他们就地取材,用坚硬的沉积岩石,垒砌起兼具防御与生活的家园——屯堡。石墙厚重,碉楼高耸,巷道蜿蜒,古井幽深。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筑,更是一个独特军民共同体的诞生。他们“一手持戈,一手扶犁”,将“耕战一体、家国同构”的理念,镌刻进每一块石头,融入每一寸土地。江南的文明种子,就这样被播撒在西南的岩缝石隙中,历经六百年王朝更迭、世事变迁,血脉不绝,顽强生长。从此,黔中大地,回荡起江淮的余韵,书写下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边疆开发与国家统一史诗。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衣族苗族自治县高荡村。田洪摄.
奠定基石 从军事驿道到行省版图
屯堡的历史,与贵州省的诞生和成长血肉相连,一部屯堡史,半部贵州建省史。在明朝之前,贵州尚未形成统一行政区划,其地分属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的土司辖地管辖,山川阻隔,治理分散。正是“调北征南”后,明王朝以屯堡卫所为支点,在贵州高原上编织了一张由24卫、69驿、28站构成的庞大军事交通网络。如同血脉在群山间搏动,屯堡作为网络的坚实节点,扼守交通咽喉,将原本隔绝的疆域初步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张无形的巨网,彻底打破了地理的桎梏,为中央政权直接治理这片土地奠定了基石。
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思南两宣慰司的叛乱,给了明成祖朱棣革除土司、推行郡县制的良机。以屯堡卫所奠定的治理基础为依托,八府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诞生!贵州,由此成为中国第十三个行省。首任都指挥使顾成坐镇近四十年,平定百余起叛乱,其功绩彪炳史册。而今日贵州的心脏——贵阳、安顺,以及镇远、普安(盘州)等重镇,其城市雏形无不脱胎于当年的卫所城池。“卫所城池,奠定了贵州城镇版图”——《明史》与《贵州省志》的记载,顾成等将领的奏疏,以及当代考古发现,无不印证这一历史定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镇远古城 。 杜宁 摄
家国同构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时空见证
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地上俯瞰,屯堡六百年的兴衰存续,其最核心、最震撼人心的价值,在于它以无比生动、无比具体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这一宏大命题的精髓,是“家国同构”理念在边疆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时空见证。
它曾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钢铁支点。贵州,“滇楚锁钥,蜀粤藩屏”,其战略地位关乎国运。明初经略贵州的核心,在于防止云南割据,避免重蹈南宋因失去西南屏障,而被元朝经云南实施“斡腹之谋”灭亡的覆辙。屯堡及以其为节点的卫所驿道网络,如同国家意志伸向西南腹地的坚韧筋骨与搏动血脉,彻底终结了前代依赖羁縻政策、土司间接管理的脆弱模式,实现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实质性、常态化掌控。此后的数百年间,贵州一直扮演着中央政权经营云南、巩固西南边疆的战略枢纽和稳定屏障角色。历史一次又一次以铁的事实证明着贵州“肘腋咽喉乎四省”的极端战略价值。而屯堡,正是构建和支撑这一战略价值的基石,是维护国家统一大业的西南柱石。
它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诗篇。屯堡移民的到来,如同强劲的春风,吹散了贵州历史上因山川阻隔形成的民族与文化间的重重迷雾。军屯、民屯、商屯交织发展,来自江淮的汉族移民与当地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世居民族,在六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深层次互动融合。这一部“多元一体”的壮丽史诗,一部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和谐乐章。
经济上,屯堡人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促进了当地生产方式的变革;活跃的商贸往来,则加速了共同市场的形成,不同民族在互通有无中建立起紧密的经济纽带。文化上,屯堡的地戏等习俗被当地各民族欣赏和吸收;而屯堡人在坚守自身传统的同时,也欣然融入当地的生活节律,参与苗族的“跳米花神”、布依族的“六月六”等欢庆活动。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社会层面。通婚联姻成为普遍现象,血缘的交融悄然模糊了族群的边界。共同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让“贵州人”“安顺人”这种基于家乡的认同感日益加深,最终超越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界限。六百年的朝夕相处,六百年的守望相助,使贵州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各民族文化上相互欣赏、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情感上相互亲近、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屯堡的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生动缩影和实践典范,为今天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历史镜鉴与智慧源泉。
开拓、坚守、融合的精神,早已融入贵州发展的血脉。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无论是古代的边疆治理与巩固,近代的救亡图存与民族解放,还是现代的“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屯堡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始终肩负着连接中原腹地与西南边陲、沟通中国内陆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使命。这样的精神,正是驱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
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聚焦于屯堡,正是被其承载的这份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所感召。大展旨在通过影像的独特叙事,构建屯堡文化的视觉谱系,深入挖掘其核心精神——“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向世界生动展现历久弥坚、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伟力。(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