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乐菱(女儿) 郭瑞炜(父亲) 来源:日本华侨报
暑期,我们参加了“走向帕米尔研学团”。我们父女已是第四次到新疆了。
在南疆和静县,我们实地走访民族小伙伴家,与其他研学团成员亲眼目睹了宰羊全过程。来到艾沙江·祖龙家,我们跟着他来到院后的角落,那儿已挖好一个小茶碗般的坑。艾沙江·祖龙解释道,这是维吾尔族宰羊的传统——先将羊血收集到坑里,然后用土埋上。“羊是我们生活里重要的伙伴,这样做是为了感谢它的馈赠,也让土地吸收养分,来年长出更好的庄稼。”宰羊过程中,艾沙江·祖龙动作娴熟,神情严肃,带着十足敬畏,每个动作无声而细微,每一步骤娴熟而流畅,处处透着对生活对万物的感恩、尊重。
后来,艾沙江·祖龙的妻子用新鲜的羊肉做了手抓饭,米饭裹着羊肉的香气,胡萝卜和洋葱的清甜也很好地融入其中,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的一顿抓饭,不仅因为味道醇正,更因为其中饱含着别样的文化,我觉得是一餐有温度的美餐。
突然想起美国作家迈克尔·波伦说的“烹饪,是人类将自然转化为文化的第一现场。当你亲手转动炉火,便参与了千万年来最古老的奇迹。”本次经历应算是参与奇迹了吧。这恰又激发我们沉思,多好的体验啊。
细细看过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这片子由战地记者出身的周轶君老师兼任导演和主持人,每一集走访一个国家,第一季第一集探索的就是日本的基础教育。看过之后,记得我与其他几位同学就日本幼儿园、小学该不该养兔子进行过一番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具特色——
◎打扫兔笼、照顾小生命,培养爱心,了解大自然,能增加孩子责任感;
◎孩子大多喜欢可爱的事物,毛茸茸的小兔子简直不能更萌了, 能博得孩子的喜爱;
◎兔子没声带, 没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叫,这样就不会发出噪音打扰到校园打扰师生;
◎兔子不急不咬人,兔子性格温顺,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学生造成大伤害;
……
后来,我读到一则关于日本生命教育课的文章,文中介绍:学生用孵蛋器孵出小鸡,作为主人亲自喂食、照看、记录温湿度、打扫鸡舍……不过,到了最后,他们也亲睹了小鸡长大后被杀成为盘中餐的过程,以此感恩生命的可贵。
为此,我专门查资料,作为日本全国教育纲领文件“学習指導要領”(文部科学省平成10年改订,1998)里有这样关于动物饲养的话:饲养动物、种植植物,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对他们变化和成长的样子产生兴趣。然后去体会他们的生命和成长,去亲近生物,并能够重视别的生命。
这是强调从生命形成到生命的别离全过程了解学习;是对一个一个生命的来龙去脉进行更客观更细腻的体验、学习并思考之。看来,我们先前的看法“跑偏”了。
按说,生命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课题,日本在这个方面做得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比如,在幼儿园,会培养孩子四季更替、自然轮回的自然知识。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会种植西红柿、牵牛花、大豆,有的班级还会养小昆虫、小兔子。孩子们常去农场采摘深挖,感受蔬果的生命对这个世界的重大意义。
领悟生命的力量、体验自然的奇妙。日本的孩子被鼓励观察和触摸小动物,他们同时把清洁和健康检查工作做到极致,正是为给孩子更多机会触摸体验生命的多元存在。甚至日本小学教科书会将哺乳动物生命初态栩栩如生展示给孩子:刚出生的狮子宝宝是如何孱弱的需要被妈妈叼着搬来搬去,然后怎样逐渐壮大,成为“狮子王”。课上会观看记录片《日本列岛——美丽生灵无语》,生命的柔弱和强壮、烈性与蚕食,都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同的冲击,从而埋下思考的种子,深深地。
想起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曾说的:我们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不要站在中国看世界。
研学,就是走出去,就是亲眼见世界——生活在封闭小圈子,就会失去远方。
那么,扎实研学,便有机会遇见“诗与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