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红石牌坊。郏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9月22日早上6点,细雨蒙蒙,郏县长桥镇窦堂村村民冯金岗提着鸟笼走出家门。路过孝子坊时,他习惯性地驻足仰望,石坊中门上方“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石刻,虽历经270余年的风雨,字迹仍清晰可辨。“我打小在这街上跑,看着老镇子越来越年轻,心里高兴。”冯金岗的话语里,藏着这座千年古镇的时光故事。
长桥镇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商贾云集、车马辐辏,2024年2月,被河南省民政厅公布为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源于曹操摩陂为徐晃庆功的郏县大铜器舞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曹操摩陂大营遗址、唐代长桥驿遗址、冯赞故居,这里还有明代观音寺、清初古长桥遗址、红石牌坊“孝子坊”、清代台三楼与刘斯和故居、郏县八景之一“蓝桥春涨”以及具有360年通航史的西长桥古码头遗址等历史遗迹。大量的诗文、著述、碑刻、文物、遗址佐证了长桥镇千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映射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何让这些老房子活起来,让它们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旧貌换新颜,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窦堂村冯赞故居门前,长桥镇文化站站长李增强指着雕花木门以及做工精致的砖雕说,这座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一进五宅院,虽有部分损坏,但仍彰显着当年冯氏家族的显赫和气派。2023年,冯赞故居被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冯赞的后人还在此守护,并传承发展。
在长桥镇,像这样的文化守护者还有很多。当天,在该镇石羊赵村,55岁的市级非遗“东坡饼”制作技艺传承人赵廷杰和工人一起赶制中秋订单。
“现在我们的东坡饼主供新郑机场和郑州高铁站,今年已销售3万多箱。”
距离石羊赵村约1公里的确李村,李氏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春旺和徒弟们一起加工仿古皇宫椅,目前订单已排至2026年下半年。“过去学习传统手艺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则更多侧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庆幸通过媒体的宣传,还有年轻人来跟着我学习,我愿尽力手把手教。”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李春旺越来越有信心。
近年来,长桥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采取小麦、辣椒、西瓜等多种套种模式,实现从传统单一种植向多元化特色农业种植的转型升级。目前,长桥镇田间套种种植面积达120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相较于纯小麦种植,平均每亩年增收3000元左右。与此同时,长桥镇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镇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参与植树活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捐赠树苗。按照“见缝插绿”的原则,长桥镇对道路两侧进行补栽补种,对和美乡村先导片区进行美化,努力提升乡村“颜值”。如今的长桥镇,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该镇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也亮点纷呈。以闫楼、花里赵、楼王、兴店等村为示范,持续开展“写、评、定、传”家风培育、家训传承系列活动,通过修订村规民约、选树先进典型,推动廉政教育和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东谷刘村将家风建设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兴店村连续11年举办捐资助学基金发放仪式,为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营造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
此外,长桥镇还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三长三员”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将基层“末梢”转变为治理“前哨”,带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持续升级。通过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今,红伟农机闻名遐迩,绿禾农业声名鹊起,焦平高速贯通东西,地标产品远销南北。千年古镇长桥镇,正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前行,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来源:郏县县委宣传部 作者:张鸿雨 李增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