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惠州府志》的一段记载:“崇祯七年夏六月,大风飞泗州塔顶,堕五里地,十四年修复。”
1634年,台风把惠州西湖的泗州塔的塔顶吹掉,飞出去了五里路,七年之后才修复。
同年七月,台风又至,“秋七月,海丰大飓风,滨海,牛吹入水,舟飞上陆,从来未有。”牛被吹到水里,船被吹得飞起来上了陆地。
惠州因为沿海,历史上台风天气频繁,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我试着翻翻《惠州府志》和其他资料,给大家列举一下。
南宋时期,“绍兴八年(1138年),夏六月丙辰,风大作,坏海舰三十余。时枢密院调广东经略司水军四舰,覆其三,死者一百三十余人。”广东水师的军舰被吹翻了三十多艘,130多人溺亡。
元朝时期,“至正二年(1342年)。秋七月,惠州雨水,罗浮山崩。山崩,凡二十七处,坏民居,湮田涧甚众。”
明永乐三年,惠州大水,大水淹到了惠州知府衙门大堂。知府衙门在哪呢?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这么高的地方都被淹了,全城还有幸免的地方吗?
永乐十七年,“海丰海水溢。浪高如山,须臾平地水深一二丈。”
万历八年,“夏五月,归善大水。没城雉者五日,惠人谓之壬午水,水尤大,民出屋脊,屋圯,溺死者甚众。每夜见火光至,即其屋不坏,以为音菩萨救云。”
万历八年即1508年,这一年的大水把城墙都淹没了五天时间,人们都从穿洞从屋顶爬出来。晚上看到有火光,就知道这家人的屋子还没倒,人们认为是观音菩萨保佑。
清朝顺治十五年,“大水西门,水没雉堞四日,舟从城上出入西湖。”船只可以直接越过城墙驶入西湖,可见当时水有多大。
明朝的时候,台风吹走了泗州塔塔顶,无独有偶,清朝时期,台风又吹跑了另一座塔的塔顶。“康熙十六年六月,大雨飓风,吹去三台塔顶,即文星塔也。”
以上还仅仅是《惠州府志》的部分记录,古代沿海地带,台风、海啸、大雨造成的危害应该比现在更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