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活了!”9月15日,济宁任城古运河不远处的河道总督署展示馆里,一处融入了声光电技术的板块吸引着市民和游客围观。只需触动屏幕,就能点亮沙盘上的山水、闸门和船只,再现当年“引河济运—水柜蓄泄—引泉济运—以闸节运—水工典范—南旺分水”的京杭大运河治河保运工程的经典场景。
“既有‘科技狠活’又有传统文化,建筑面积不足4000平方米的展示馆每月接待客流超6万人次。”讲解员张亚蜻介绍,游客和市民不仅可以体验数字拉纤,感受当年运河船夫的艰辛,还可以脚踩模拟考古发掘现场、采用VR设备远眺河道总督署三路五进院落,甚至可以将手腕伸进运河边药铺的塑像郎中指下,体验电子把脉问诊的乐趣。游客刘女士感慨道:“光知道济宁是运河之都,还不知里边有这么深的文化,今天通过馆里的数字科技项目才算读懂了大运河。”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融汇了四海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商业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相兼容的运河文化。“如何让千年文脉流进现代人的血液、融入一座城的气质,数字科技是一道必开的‘闸门’。”任城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张昊介绍,流经济宁主城区的6.4公里老运河沿线,分布着东大寺、太白楼、天井闸等17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以创新思维推动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以科技赋能老运河保护开发利用,破解老运河保护难题、激活文化价值。
夜幕降临、秋风拂过,声、光、电、水雾的巧妙叠加,将老运河勾勒成一条时空隧道。游人泛舟水上,仿佛穿越时空——船到好运湾,激光以荷花等图案投射至文成公主像周围,讲活了千年故事;通过南门桥,高压微雾技术钩织出“光学幕布”,雾绕脚踝、光流周身;行至天井闸,3D投影让墙体变成屏幕,李白舞动的身影、船工拉纤、开凿场景鲜活呈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水光幻影之中,导游姑娘清澈的歌声回荡于运河两岸,令人赏心悦耳、精神一振。
“光影配合得太精妙了,有种历史人物从书本里‘跑’到眼前的感觉,孩子们看得都挪不动脚了。”济宁市民翟青青经常到“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遛娃,这里不仅能带给孩子文化熏陶,还能让他们体验科技的震撼。
焕新一条河,繁荣一座城。本着这样的理念,任城区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以数字化光影技术打造夜游项目,以电脑数字绘图手法呈现的历史长卷,生动记录济宁从宋末到明清的经济发展和民俗风貌,搭配包含运河文化和太白文化元素的3D投影、感应灯光秀,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不仅如此,当地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旅游偏好、消费习惯等信息,精准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旅游线路,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数字科技的加持,不仅让任城区的传统景点“老树开新花”,还激荡出一些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为文旅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太白文化是济宁古运河畔的另一个IP。前不久,《长安三万里》虚拟现实电影在济宁启幕。观众步入体验厅,戴上头显设备的瞬间,便可从现代人变身天宝年间的“赴考书生”,开启35分钟的盛唐穿越之旅。“项目采用‘行进式观影’模式,通过物理空间叙事设计,实现了从VR到MR的体验跃迁,每3—4分钟触发一次虚实场景联动或虚拟场景之间的互动。”项目现场负责人李记晓介绍,项目不仅是科技赋能文化的生动实践,也将与河道总督署、太白楼、运河记忆等景区景点同频互动,成为当地文旅新的打卡点。
(大众新闻记者 郭炉 王浩奇 通讯员 袁进 王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