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简称骑楼老街),地处海南省海口市“海口骑楼老街”范围内,占地面积8.0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和解放路5条街区,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建造初始为南宋。
我们来到了海口骑楼老街,感觉比北海的要大。
骑楼建筑形态是在印度初步形成后随西方殖民扩张传入马来半岛,并以马来半岛为节点沿海上三条路径向太平洋沿岸的广州、海口、台湾传播。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
海口骑楼街区内的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立面分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为了商住两用,海口骑楼老街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在这里我们找了一家清补凉店,一边吃着可口的清补凉,一边欣赏街景。
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海口骑楼老街的几条有名街道,都可以走走。
得胜沙路位于老城区西北部,古称外沙,东起新华北路,西到龙华路北端,长520米。 1849年倭寇侵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激战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取名“得胜沙”。城外西部:拆城墙后新兴街、青竹街和城脚路合并改名为新华路。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中山路原名称“还海坊”,北门外路,后又改为大街(因大庙天后宫故称)。
民国十三年(1924年)拓宽后,改名为“中山路”。据说,当时该路中段建有一凉亭,孙中山先生来海口时,曾在此亭暂歇,为纪念孙中山,将该路命名为中山路。从博爱北路至新华北路,全长300多米,街宽12米。
博爱路又名南北所街,是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贯穿博爱路的是东、西门市场。东门为海鲜干货市场,西门则是古玩一条街,大大小小古玩摊档沿街而摆。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改名为博爱路。
新民路又名东西所街,东接塘边路,西接新华南路,与博爱路交叉,以交叉点为界,西段旧称西门街。新民路始建于明弘治初,距今有517年的历史。1946年分别改名为新民西路、新民东路,明代的千户府、清代的同知署、参将署都设在西门街。这里便是海口所城的首脑机关,老街的心脏地带,也是海口老城区繁华的贸易集散地。许多大商外有小朋友喜欢的人偶。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世代居住于此的老街民众也形成了独特的老街文化,如“老爸茶”、“土地爷祭拜”及过年时的“点龙灯”等活动。我们来时,正遇春节书法家们给老街居民写春联活动,好不热闹。
正是:
中西合壁骑楼连,
院内清风小巷穿。
遗传韵音存过往,
当街泼墨赠春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