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7月4日,一个中国旅行团在意大利的遭遇,直接又让欧洲旅行安全这个词条又火了起来。
一辆满载行李的大巴车,在一顿饭的时间就被洗劫一空,护照、现金、奢侈品、纪念品,全都不翼而飞,车厢里只剩下一地散乱的包装纸,和一群目瞪口呆的游客。
事情发生得如此迅速、精准,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暴力大扫除”。
一场毫无征兆的危机
据悉,这天游客们在意大利的最后一站停留,享受一次简餐后便会出发前往机场,为了行程顺利,旅行团特意选择了一家偏安静的餐厅,人员交流不多,周围环境看起来一切正常,十分适合短暂休整。
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游客们走进餐厅,椅子还没坐热的时候,一群小偷已经蓄势待发,等餐时间不过30分钟,他们以最快速度“解决掉”这辆满载的中国游客大巴,然后扬长而去。
当游客们回到车上,发现熟悉的旅行包和亮眼的红色行李箱消失得无影无踪,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了短暂的呆滞。
有人掏出手机准备打电话报警,却发现连备用电源也被偷走了,有人试图查看自己遗漏在包里的现金依然安在,却失望地从被拉开的背包夹层摸到了一个空洞。
跟车的大姐眼里挤满泪水,刚才吃饭时还一脸喜悦地给邻桌看新买的名贵手表,说要作为送儿子的结婚礼物,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这块价值二十多万元人民币的劳力士手表,就在她去享用一盘意式牛肉的功夫,彻底成了他人口袋里的战利品。
不仅如此,大家被偷走的物品远不止奢侈品,据后来统计,几乎所有游客的护照、现金,甚至采购的纪念品都被带走了,有的人更气愤地表示,连旅行中拍摄的胶卷存储卡也被洗劫一空,“连点回忆都不给你留”。
一车人的损失不可谓不惨重,但在冷静下来后,大家议论最多的却是这帮窃贼惊人的效率与精准度。这显然不是普通的盗窃行为!这一切,有计划得令人毛骨悚然。
因为小偷们选中的时间恰到好处,用餐时间是外出旅行时游客警惕性最低的时段,大巴基本无人看守,而30分钟这个时间框架,既足以完成清空大巴,又能避开长时间停留带来的风险。
他们作案的目标十分集中,完全没有浪费时间在车上翻找,比如普通的水杯和一些本地超市的零食袋,居然都被原封不动地留在了座位上。
这种“选物有序”的手法,让人不禁猜测,他们事前专门摸清楚了这趟旅行团的行程,甚至知道车上具体有哪些贵重物品。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受害游客赶紧报警向警方寻求帮助时,却撞上了一堵无法逾越的“冷墙”,警察直接就不管这件事情,游客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信号定位设备显示小偷正加速从高速公路逃逸,眼里烧满怒火,却无处发泄。
中国游客对意大利警察“冷漠应对”的行为并不陌生,类似的大规模盗窃案近年来屡见不鲜,但几乎没有一个能“翻案”的先例。
意大利长期以来的“轻罪无罚”政策,认为此类金额不够大的盗窃案不值得耗费宝贵的警力资源。即便抓到小偷,也可能因证据不足或所谓的“经济窘迫”原因迅速释放,这让犯罪分子的行为愈发猖狂。
更有甚者,还有一些青少年窃匪利用本地法律的“未成年无刑责”保护机制,成为职业扒手,盗窃链条产业化盛行。
中国游客为何成重灾区?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游客在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旅行时频频中招,背后的原因看似意外,实际上有迹可循。
大部分中国游客消费能力强、出手阔绰,收获了极佳的“行走提款机”美誉,尤其是在欧洲购买奢侈品时,往往大包小包提着显眼的LOGO包装,引来不少小偷围观。
由于语言不通的原因,很多游客即使被偷,也无法顺利报警或沟通,更是让窃贼肆无忌惮,长期生活在安全感较强的国内环境中,许多人在意识上对海外治安的复杂程度缺乏充分认识,出现了麻痹思想,似乎总觉得放一会儿包在车上不是什么大问题,直到包不见了。
尽管整车团灭的事件让人胆战心惊,但并不意味着去意大利旅行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对于中国游客,远离这些风险也并非天方夜谭,只需要提前做好两手准备。
护照、现金随身带!车不离人是旅行的铁律,需备份护照与重要文件副本,防止原件被窃后难以补办。
避免携带显眼包装:奢侈品袋子和一身大牌会大大增加被盯上的概率,可以选择尽量拆除外包装并低调存放在普通背包中。
关注行程安全细节:在听导游安排时,更需要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对司机、导游的行程规划保有合理质疑,尽量不给小偷可乘之机。
警惕人群中的小动作,在地铁、高人流量区,遇到“假意争吵”或“插队拥挤”时,一定要看紧自己的钱包和卡包。
结语
出境旅行,面对不同的文化与环境,保持谨慎从容永远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法则,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意大利的“旅行劫案”不再变成游客们挥之不去的恐惧,而我们每次抵达心驰神往的目的地,都能安心享受路上的每一瞬美好风景!
文章信源:
木兰轶事---2025.07.07:《旅行团欧洲游意大利站,途中吃饭,仅仅20分钟车内财务被洗劫一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