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奔腾不息;大道如虹,气象万千。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如绸带般蜿蜒伸展,伴着涛涛河声绵延百余公里。这条由1条主线、5条支线组成的交通动脉,串联起临晋县衙、临猗双塔、吴王古渡等特色景观,更以磅礴之力成为激活沿黄经济、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发展引擎,滋养乡风文明、凝聚乡村共识的精神纽带,创新基层治理、推动共建共享的实践平台,在黄河岸边奏响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代强音。
产业兴民: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在孙吉镇安昌村,“黄河骄子”红漆大字熠熠生辉。傅作义故居前的将军塑像目光炯炯,陕西游客正聆听那段峥嵘岁月。村舍整洁、游人如织,这幅生动图景的背后,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铺就的富民路——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安昌村集市上,52岁的师世龙将铁锅架于炭火之上,羊肉在锅中翻滚,香气顺着柏油路漫向远方。“有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陕西、河南的游客多了,我一天最多能卖6000块!”其妻子潘席娟麻利地码放米皮,红亮亮的辣椒油映着她眼角的笑纹。
“
“以前路不好的时候,村里连个饭店都没有。”安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师志峰感慨道。如今,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紧邻傅作义故居的村民先后开起多家农家乐,从摆摊设点到经营餐馆,村民们在家门口捧起“金饭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
而在不远处的薛公滩,同样因这条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月的清晨,晨光洒在滩地的水产养殖塘上,62岁的屈宝印撑着船,在水面上忙碌。他轻轻一挥网兜,小龙虾便纷纷入舱。谁能想到,这位笑容满面的老人曾是守着薄田艰难度日的贫困户。“现在村里搞水产养殖,我在蟹塘打工,白天捕捞、晚上巡塘,一年能挣3万多块,日子踏实多了!”屈宝印的话语里是对生活的满足。
这片黄河滩涂,曾因交通闭塞,肥沃土地难以变现。农产品运输成本高、销售渠道窄,特色农业发展举步维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写了这一切。宽阔的柏油路直抵村庄,将昔日闭塞的滩涂与外界紧密相连;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让新鲜农产品直达全国市场——曾经“养在深闺”的大闸蟹、莲藕,如今源源不断销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销售范围持续拓展,销量节节攀升。“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成后,外省客商的冷链车直接开到塘边,收购蟹、虾、莲菜等,可以带动百余人就业。”薛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俊怀的话语中满是底气。
借着交通便利的东风,薛公村还积极盘活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闲置房屋打造农家乐、民宿,让游客吃得开心、住得舒心;通过旅游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村民们不仅能获得养殖、种植带来的收入,还能从旅游服务中增收,形成多元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文明润心:乡村遍开“幸福花”
黄河之水奔涌向前,文明新风润物无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顺着黄土旱塬伸展蔓延,它不只是一条便捷的交通要道,更化作一条传播文明新风的纽带,让文明的种子在沿线各村落地生根、发芽生长,绽放出别样的乡风新貌。
早晨的贾寺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国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牌匾相互映衬,透着庄重与生机。在实践站内,志愿者正认真梳理“三晋最美家庭”的事迹。这个沿黄村落组建了4支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活跃在理论宣讲台、田间地头以及困难群众家中。春节为困难群众送慰问,农忙时帮村民耕种,平日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实践站早已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漫步在贾寺村,硬化巷道整洁干净,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孝老爱亲”的标语在路灯杆上格外醒目。随着交通的改善,这个曾经偏僻的村落,如今不仅产业发展红火,文明新风更是暖人心田:为骨病患者捐款8万余元,用爱心汇聚暖流;每年为村里的老年人发放节礼,让老年人感受到集体的关怀;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发放奖学金,激励更多孩子勤奋学习追求梦想。“公路带来了好日子,文明新风让生活更有滋味。住在这样的村里,心里踏实又幸福!”村民丁丽娃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沿公路向北,薛公村“国家森林乡村”的牌匾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该村党员程彦武蹲在环境整治“责任田”里拔草,身后排污管道隐入绿地,文化墙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彩绘鲜亮夺目。“以前村里污水横流,蚊虫乱飞,气味难闻,现在村里的小孩都知道垃圾要分类!”程彦武的话道出了村庄的蜕变。近年来,薛公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党员主动认领“责任田”,包干环境整治,积分与评优挂钩,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薛公村村民议事厅,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前围着驻足细看的村民,“红白事宴席统一按6个凉菜、6个热菜标准操办”的条款格外醒目。程彦武算起细账:“按新规办婚事,一户能省下两万多块,再没人因人情债犯愁了!”党员带头成立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改变了过去铺张浪费的习气。如今的薛公村,民居错落有致,白墙上绘满幸福图景。
黄河边的吴王村,在甜柿产业红火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精彩: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积极发挥作用,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持续开展,重要节日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治理赋能:共建共享“连心桥”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仅让沿黄村落的产业旺了起来,更让基层治理活了起来,一座座共建共享的“连心桥”在黄土塬上悄然架起,暖意融融。
薛公村的“分红清单”里藏着治理智慧。这个靠黄河滩涂养出大闸蟹的村庄,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82万元,80%都反哺给了村民。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饭,笑声不断;法治公园里,村民们凑在法典宣传栏前讨论着新鲜事,法律意识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慢慢提高;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把村里的巷道照得亮堂堂,夜里走在路上心里踏踏实实。
“
“每年40万元分红,12项福利从吃水补贴到学前教育,样样都想到了!”程彦武掰着手指头算账,脸上笑开了花。薛公村的“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村民都成了治理的主人翁,大事一起商量,账目一起盯着,红利一起分享,产业发展的甜头实实在在尝到了嘴里。
”
吴王村以“五面红旗”创建为抓手,把党组织的活力拧成治理的劲儿。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休闲设施旁围满了村民,大伙儿坐在这儿议事聊天,热热闹闹;“支部+志愿服务队+党员”的党建网像毛细血管,延伸到村里的角角落落。村组微信群更是个热闹地,谁家有困难在群里一说,很快就有人来搭把手,“速收、速办、速反馈”的节奏让村民心里暖洋洋。
这些年,吴王村拆了废旧院落,修了平坦路,换了新水管,安了太阳能路灯,卫生网格分到家家户户,村容村貌美得像幅画。村民们说,现在村里的事,咱说了能算;遇到的难题,很快就解决,住着舒坦!
夏日的阳光溜进贾寺村党群服务中心“百姓客厅”的长桌上,几张板凳围成个小圆圈,村民们坐在一起聊着村里的事。
翻开贾寺村的“议事账本”,桩桩件件都是民生事:宅基地纠纷听证会上,1994年的原始台账被摆在了中央,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口头约定无效”的决议让上访者心服口服;葡萄树下,两户村民因房屋返碱问题产生了矛盾,在村“两委”干部的调解下,最终握手言和,约定收完果子就移栽果树,化解了矛盾;承包地纠纷调解室里,37.5亩集体土地的承包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最终以每亩每年150元的价格达成承包协议……
“
“过去办事要跑断腿,现在大事小事抬脚就办!”村民王开乐笑着说。贾寺村把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了“百姓客厅”,“圆桌会”“板凳会”上收集的心里话,很快就变成了实在事。在贾寺村,党总支书记领着干,村“两委”成员跑着办,“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治理闭环,让村民办事更方便。
”
夕阳西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披上晚霞。车窗外,万亩莲菜田与黄河湿地相映成景,农家乐的灯光陆续亮起,村民在广场上跳着广场舞,笑声顺着河风飘向远方。当产业的活力、文明的新风、治理的效能在这条路上同频共振,一幅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乡风淳朴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黄河之畔缓缓铺展,书写着新时代河东大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精彩篇章。
来源:运城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