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上林县的明亮镇,明亮这两个字是不是很养眼?本以为明亮镇的起名是跟地理环境有关,就在大明山东边的脚下,想来应该是太阳照射时间长才叫明亮,没想到明亮镇的得名则是壮话的译音。本文就来肤浅的书写一下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圩明亮镇。
明亮镇位于上林县县城的西南部,西翻过大明山就是武鸣区,明亮镇可以说是上林县距离南宁市辖区最近的乡镇。明亮镇距离县城仅有7公里,截止2022年户籍人口为3.5万余人,3.5万余人的乡镇对于大地方来说不算是个人口大镇,但在上林县来说是个人口大镇想来不会有太多人反驳。
明亮镇老地名亭亮,形成于明朝洪武9年(1376),溯浪村李氏村民选择相对较平缓的地方开圩建市。起初没有圩亭,李氏村民前来摆摊时均用雨伞遮阳挡雨,远看伞顶别具特色而得名顶伞,后逐步形成集市而起名顶伞圩。顶伞只是方言叫法,顶跟亭同音,伞跟量同音,官方统计地名时登记为亭亮圩。
李氏开圩,周边村民和富裕人家觉得亭亮圩这地方有发展潜力就前来购置地产开店设铺,明朝洪熙年间亦形成相当规模的集市。集市是由李氏人家开圩,李家人有理由把亭亮更名为李圩,只不过此时的亭亮圩是来自各方的商贾和多姓氏组成的集贸中心,将亭亮圩更名为李圩固然受到百姓的反对,特别是集市上有影响力的大姓氏人家反对最激烈,最后更名李姓没得逞只能延用亭亮圩这个名字。
亭亮圩民国时期属大峰乡(大丰),民国32年(1943)设亭亮乡,解放初期并入大丰乡,1953年大丰乡析出亭亮乡,1956年亭亮乡改为亭亮高级社,1958年亭亮高级社变成红旗公社的一个大队。红旗公社,相信大伙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红旗公社的存在是社会氛围而起名,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很多公社都更名带有红色革命的名字。
红旗公社其实就是大丰公社,更名的不仅有大丰改为红旗公社,还有白圩改为跃进公社、巷贤改为东风公社、三里改为卫星公社、西燕改为先锋、乔贤改为解放等。亭亮圩比较靠近县城所在地的红旗公社,集体经济时期就并入红旗公社,当时的亭亮圩感觉就像县城跟班的小弟,更像县城之外的卫星城。
1962年大丰公社析出亭亮大队设亭亮公社,1969年亭亮公社再次撤销并入大丰公社,1984年大丰公社析出亭亮公社。分单干后亭亮公社改为亭亮乡,同年统计乡镇名字时发现同为南宁地区宁明县也有个亭亮乡,为避免乡镇同名将亭亮更名为明亮乡。亭亮乡更名为明亮乡感觉有点多余,要是有预知宁明县20年后脱离南宁市,想想当时将600多年历史的老圩名给更改那是多么可笑的事情。1994年明亮乡升格为镇,官方名或许叫明亮镇有点应付现实,但村民仍将此地叫亭亮圩。
亭亮圩距离县城仅有7公里,宾阳至马山的省道穿镇而过,更是县城至巷贤镇的必经之地,交通非常的便利。靠近县城,也就意味着绑大腿,依靠县城经济辐射,明亮镇发展一片大好,就好比如本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就在明亮镇,明亮镇则多出个明澄社区。随着县城不断向外扩展,未来有可能跟县城连成一片,到时候明亮镇升格为街道也不是不可能。
游玩明亮镇当天是冷场天,尽管是冷场天但菜市场异常的热闹,要是赶集天岂不是更热闹。本人是喜欢凑热闹的主,很想有时间来明亮镇凑热闹,当天是巷贤镇的赶集天,不知明亮镇的赶集天跟巷贤镇相隔几天,敬请知情者告知,有时间来明亮镇赶集,感受一下有可能升格为街道的明亮镇赶集氛围。
400多年前,江苏江阴人徐宏祖有幸来过亭亮圩,亭亮圩百姓不仅热情招待而且还免费给徐宏祖吃住,就因此人到此一游,现代就修建以徐宏祖为主题的公园。徐宏祖要是放在现代也就是个不务正业、吃喝玩乐的绔玩子弟,只因认得几个字,写一本游历,在北方出版发行后大热卖,之后就将自己的名字起名为徐霞客。亭亮圩旁有片碧绿葱葱的林地,这片就是最近修建的徐霞客文化公园。给个建议,既然是为徐霞客文化为主,何不在大门口矗立一座徐霞客雕像?茶后文,没有多大历史参考,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