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正街最初的起源是明朝成化年间的汉江改道后,这片区域最初是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江边的滩涂地,因为此地相对比较避风,于是长江汉江的过往船只就纷纷的在滩涂地处进行集结停靠,天长日久,人来人往,竟然带动了商贸兴起,逐渐形成街巷网络。 当地史志《夏口县志》 就记载了汉正街的雏形可追溯至明代,当时的汉口(武汉三镇之一)已具备商业基础。汉正街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 因为汉正街是明清时期有名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汉口镇的第一条街道正街,所以得名汉正街。汉正街的兴起与繁荣主要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
汉正街就位于中国第一大江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在那个以水运交通为“王”的时代,汉正街所处的汉口凭借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的货物运输的枢纽城市,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商船停靠。明朝初期开始设置汉口巡检司以加强管理,这就充分保障了商贸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汉正街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正街作为汉口镇的核心商业区,又拥有长江与汉江的水运码头,因此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如河南棉花、江西瓷器、江浙丝绸等),并辐射到了周边广大的区域,形成“万商云集”的繁荣景象,因此享有“天下四聚”之一的美名。
由于汉正街的巨大辐射效应,因此吸引了大量商户和消费者,其市场辐射力覆盖周边区域。六渡桥正是凭借着与汉正街毗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六渡桥位于汉正街西北方向),因此承接了汉正街的部分商业功能,尤其是日用品和服饰批发零售,成为汉正街商户的延伸配套区域。汉正街以小商品批发为主,而六渡桥则侧重零售和休闲功能。例如六渡桥的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等老字号商铺,以及后来的新民众乐园(戏剧娱乐)、铜人像商圈(服饰销售一条街),均是依托汉正街的商贸基础形成差异化分工而繁荣兴盛起来的,其规模化的效应非常明显。
汉正街的繁荣促使人流、物流需求激增,促进了区域交通网络优化。六渡桥作为连接汉正街与长江、汉江码头的关键节点,其商业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1985年六渡桥天桥建成后,进一步强化了汉正街与六渡桥结合部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商业聚集效应。由于汉正街作为武汉最早的商贸中心,并拥有"江湖连接,无地不通"的繁荣盛况,使其区域内商贸交易的过度饱和,就促使城市商业开始向北延伸扩展至六渡桥区域,这就直接推动六渡桥区域发展成为了汉口地区的新商业中心。汉正街吸引的全国商旅(包括山西、陕西等多省移民)为六渡桥提供了稳定的客流。
六渡桥商业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历史演变,其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商业萌芽时期。1920年代,三民路沿线逐渐形成以旧衣估衣行、布店为主的商业区,如汉广发 、鸿成永等商号在此聚集。1933年三民路南端建成了孙中山铜像,成为了该区域的地标,周边逐渐形成以铜像为核心的商业广场。1985年, 中山大道 与 前进一路 交汇处建成环形人行天桥(现已拆除),该天桥连接多个商业网点,形成以天桥为中心的商业集群。同期, 桥西商厦 、桥东商城 等大型商场相继开业,老字号如四季美、蔡林记等也在此聚集,成为武汉三镇重要的购物地。
后来的江汉路是怎样取代六渡桥成为武汉第一商业街的呢?汉口还是租界时因为连接华界与英租界,而迅速成为汉口商业核心区。1927年收回英租界后,太平街与歆生路合并为江汉路,这进一步的巩固其商业地位。特别是中国内陆第一海关江汉关(后来的武汉关)的建立,带动了众多的外国资本投入到了江汉路的建设,主要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在租界开发以及商业活动,并吸引亨达利钟表行、精益眼镜店等老字号入驻,形成品牌效应。江汉路步行街拥有1600米的超长长度的历史建筑群落以及百年商业历史的积淀,因此被赋予“天下第一步行街”的荣誉称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