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城区牛街附近有一座宣南文化博物馆,这是记者曾经前往周边办事儿无意中发现的,然当走进该馆参观瞻仰一番,却留下了一段难忘美好的时光记忆。
馆外花园景色(摄影:冯赣勇)
记得那是2025年4月1日,我因到北京回民医院进行驾驶本到期前的例行体检,路过一处风景秀美的街心花园,于是到园中漫游。谁承想围着公园一转,竟然来到一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前。
宣南文化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原来这是坐落于长椿街与下斜街交会处的长椿寺庙宇之内的一所建筑。走进这座红墙灰瓦的明代古刹,犹如穿越时空,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中。
长椿寺文物碑(摄影:王珏)
这座长椿寺坐西朝东,寺内两侧配殿以黄色琉璃瓦覆顶,规格高于主建筑,整体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座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曾有“京师首刹”之称,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而在此徜徉,那种感受更是令人别有一番情趣。
挺拔的古树(摄影:冯赣勇)
走进庭院,只见藏经阁前有一株500年树龄的古树,周围布置成民俗文化休闲空间,通过四组铜像雕塑展现老北京人的休闲方式;前院为主的士人文化空间内,有“禁烟动议起于宣南”和“士人佳话,访书结缘”两组雕塑。
雕塑群像(摄影:冯赣勇)
进入古香古色的庙宇庭院中,眼前是几座宫殿般的建筑,分几进处于庞大的院落中。首先来到博物馆大殿的主展览《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参观。
主展览厅(摄影:冯赣勇)
这里以“文以载道、家国情怀”为核心,分为“此地为宣南”“士聚宣南”“斯文在兹”“先忧天下”“宣南新声”五个部分。
宣南景致图展(摄影:冯赣勇)
在“此地为宣南”展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解到宣南地区作为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士聚宣南展(摄影:冯赣勇)
“士聚宣南”展区则展现了清代宣南地区如何成为汉族官宦士人的聚居区,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汇聚,形成了独特的宣南士乡文化 。
庭院中的石碑(摄影:冯赣勇)
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众多,如由万历年间工部郎中米万钟所撰的《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石碑,静静矗立在院内,诉说着长椿寺的皇家渊源。
京师首刹展(摄影:冯赣勇)
还有那精美的石基座,让人联想到北京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万寿寺内的合金宝塔,虽塔身不在此处,但基座的精美工艺仍让人惊叹 。
博物馆庭院一角(摄影:王珏)
与此同时,人们在这里相继能观赏到的,无不为丰富多彩的展览内容而惊叹。在悠悠宣南展厅,展示了北京从蓟城发端,历经秦汉、隋唐、辽金、明清等朝代的历史演进,突出宣南地区作为北京建城和建都肇始之地的重要地位。
展厅壁画选(摄影:冯赣勇)
在宣南士乡展厅,介绍了宣南士人文化兴起于明代,盛于清朝的情况,展现了当时的学术氛围、结社唱和的文学环境以及志士仁人的变革图新之举。
戊戌六君子(摄影:冯赣勇)
在英烈足迹展厅,展示了众多革命先驱如徐锡麟、秋瑾、孙中山、黄兴、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宣南留下的生活、战斗足迹,他们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梨园胜景展(摄影:冯赣勇)
在梨园胜景展厅,呈现了京剧与宣南的不解之缘,介绍了京剧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的历程,以及程长庚、谭鑫培等京剧艺术大师的事迹。
长椿寺修缮图展(摄影:王珏)
在城南乐园展厅,以厂甸、天桥为代表,展示了京师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如逛厂甸的习俗、天桥的绝技表演等,体现了宣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代报业图展(摄影:冯赣勇)
在百年兴商展厅,展示了宣南地区大栅栏、菜市口、琉璃厂、天桥等商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众多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和儒商底蕴。
京城报业集锦(摄影:冯赣勇)
在民族团结展厅,主要介绍了北京牛街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展现了汉、回、蒙、维、满等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的景象。
展厅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在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展厅,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宣武区在宣南文化研究、古都风貌保护、品牌活动打造以及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
宣南新声(摄影:冯赣勇)
馆内还设有许多数字交互设备,观众可以点击屏幕看视频、参与互动答题,通过手触墙壁上的“影像按钮”还原现场场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让参观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新鲜感 。
开眼看世界(摄影:冯赣勇)
据说,博物馆还有一部全国首部的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演员们身着古装,以生动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将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一一再现。
从展厅向外看(摄影:冯赣勇)
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林则徐、纪晓岚、龚自珍等仁人志士一同经历家国兴衰,深刻感受到了宣南志士心系家国、引领时代、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可惜没能赶上,留下了一点遗憾。
宣南博物馆留影(摄影:王珏)
通过这次走进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观瞻,不仅系统地了解了宣南士乡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妙绝伦,更从宣南志士的身上汲取到了奋进的力量,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