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是一方充满活力的热土。悠悠400载,这里的一代代农民和商贾们,既播种着亦农、亦商、亦学的传奇,也传承着唐北古镇源潭地域文明的香火。

01、青龙回潭镇名来
古镇位于唐北13公里处,唐河东岸。明朝末年,闯军(李自成)焚毁千家店(今齐胡遗址),百姓自发在唐河西岸,利于泊船的青泥湾兴集,取名青龙镇。但由于地处低洼,累受洪水之害,不利聚财。

清康熙六年(1667年),当地士绅、商贾联名上书,请求把青龙镇迁徙河东,县令李锦批复照准。在东岸牛(庄)、王(庄)、仝(庄)、李(庄)四村之中间地带,以桃花店为中心,建成新集市。

因集镇紧临唐河,河上水深潭多,且是青龙镇乔迁之新地,故取青龙回源归潭之吉兆,取名源潭,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设源潭店。
02、小汉口美誉远扬
俗话,“靠水吃水,靠山吃山。”源潭靠河,得于河、兴于河、鼎盛于河、也失落于河。唐河发源于古裕州(今方城县)七峰山下黑龙泉,南逝之水经赊店(今社旗县)到源潭,入唐水,唐河境内全长103.2公里(其中源潭境内8公里)。
明、清至建国初期,源潭码头,向南延伸到寨刺湾,向北延伸到红山庙,全长约4000米。码头上人来船往。
据《唐河县志》和《源潭镇志》记载,清代中期,上行船可达裕州(今方城)。清同治六年(1867年)上行船可达赊店(今社旗),丰水期,船可沿支流上行到桐河、大河屯等地。
日往来帆船可达千余只,到民国29年(1940年)后,源潭码头,常年来往停泊商船还能达到400余只。装卸工(脚夫)抗战时期,最忙时可多达800余人。
向南顺水直航襄(樊)、汉(汉口)。把北方的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芝麻、花生、小磨油、白酒、香烟等土特产品运往南方;把南方的布匹、食盐、火纸、木材、大米、南竹、茶叶、药材等运往北方,源潭成了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其市场之活跃,超过当时的县城。有不少县城里的商人,都到源潭批发商品。
水运的昌盛,催生新建集市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市场经营安全,咸丰11年(1862年),又在新街四周建起了土寨。
三里东西长街两侧,象长腾结瓜,衍生出小西门、小南门、北门、南河、花园、鱼市、文昌、当铺、粮行、公安、源中、兴隆、民主、东西山货市、东西柴火市、火神庙、四眼井、石碑楼、花神阁、祖师庙、关帝庙、皂角树、湖北口、石橛子等26条街道。
逼仄的古街道上,拥塞着72家烟厂,日产香烟2385条,最负盛名的品牌香烟有:从军、光荣、飞马、封侯、长乐、延寿、幸福、快乐、仙女、仙桃、美人、歌舞、庆贺、丰收、工农、联盟等140余个品种。产品远销鄂、川、贵、陕等地;23家油坊,年产优质小磨油约80万斤,远销湖、广等省;40余家酿酒业,日产白酒约10万斤;351家商业、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748人。
镇内最大商号要属“长春源”、“三盛永”、“同孚店。”生意从寨内扩展到寨外方圆6公里范围内。如潘庄、邱庄成了牛羊竹木市场;椿树李、袁楼等村办起了卷烟厂。
当时流传在民间有句顺口溜,“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每逢双日集,镇里镇外,大车千余辆,独轮车不计其数,往来客商和赶集的百姓约万人以上,白天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夜晚灯火通明,通宵达旦,被人们誉为唐河的“小汉口”。
乾隆6年(1741年)知县汪运正曾“派兵五员驻巡。”

商船到处生意兴隆。水路的优势,给源潭、赊店带来极大利益。雍正9年(1731年)山陕商人在源潭建立了山陕会馆 ;清乾隆46年(1781年)又在会馆内竖起了一对铁旗杆;清道光21年(1842年)建春秋楼; 清道光24年(1845年)建东西陪殿。

赊(店)、裕(州)航道的疏通。使不少船只直航裕州,从而使裕州生意逐步兴隆起来。后来赊店士绅、商贾为便利车辆和行人渡河,在赊店北漫流寨渡口,建起了多空低矮石板桥,使北上商船无法正常通行,从此裕州生意慢慢走向衰落。
到了嘉庆年间,源潭士绅、商贾为了百姓渡河方便,也在源潭北唐河上十七子河渡口,用礓石铺底抬高了河床,俗称“铁埠口”(至今遗迹尚在)。使商船在枯水期无法正常通过,被断了财路的裕州人气愤不过。他们把唐水源头黑龙泉,用生铁浇铸成巨型铁锅,并用杉木杆串联,加上巨石,堵塞了泉眼,使泉水改道。从此唐水失去了源头。
再加之1956年后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严重,河水渐小,商船只能行驶到唐河城关以下码头。
据《唐河县志》记载,到1970年后彻底断航。从此唐河商船只能到汉水、襄江搞水运去了。
失去了黄金水道依托的源(潭)、赊(店)、裕(州)三地商人们,一个个叫苦不迭,纷纷外迁。这就是无视大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带来的教训,他既伤害了商贾自身,也坑害了沿河百姓,成为千古憾事……
03、底蕴丰厚古迹多
走进古镇源潭,站在高高的土冢上,极目远眺,在平畴的土地上,村头、河岸,一条条古街、一座座古冢、古庙、古码头、古渡口、古建筑、古桥址、古树等,映衬在眼前,让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

南阳志愿者在源潭看古码头遗址
三里长街是她们的筋骨,蜿蜒其间的唐(河)、泌(阳河)、毗(河)三河是他们的血脉。古街上建有关帝庙、大王庙;祖师庙、红山庙、瘟神庙、泰山庙、火神庙、藏王庙、华山阁、火神祠等。

两座铁旗杆均用生铁铸成,通体呈六棱柱状,高约15米,底座各铸有生铁狮子一尊,背驮旗杆,昂首怒目,虎视眈眈。旗杆上各有一铁人环抱,相视无语,栩栩如生,故留下了铁旗杆两搂粗的典故。

再往上看两旗杆上盘龙缠绕,顶端各置旗斗,直插云端。故在民间口口相传一则笑话,唐、源、赊三地商人,偶然邂逅住店,店内只有一张床,三人商定韵诗,谁高谁睡床上。唐人说,“唐河城里的塔,离天一丈八”;源人说,“源潭街的铁旗杆,离天一䄻干”;赊人说,“赊店街的春秋楼,半截通入天里头。”赊人赢,住床上。
汉冢古迹多,是源潭的一大特色。“无事冢”就是其中之一,据传莽(王莽)刘(秀)争霸,刘秀被王莽兵追逃到古镇西南七公里田庄村西时,人困马乏,坐地休息,脱鞋磕土,鞋内积尘落地,倏然平地起一方圆八亩大土冢。王莽撵到此地,因土冢遮挡 ,刘秀躲过一劫。莽军过后,刘秀望天叹曰:“吾无事矣!”逐东去。
刘秀建立了东汉后,老百姓为了纪念此事,就在冢上建了三间祖师庙,取名“无事冢。”清乾隆年间,扩建为坐北朝南四合院,大殿5间,东西廊房各3间。南面3间楼房,一楼中间为大门,两侧各有小门,俗称“三门”。
大门上方镶嵌长方形石匾,右边刻“汉光武帝被王莽兵追近此冢得脱曰无事矣”17个小字,上端刻“汉遗福也”4个小字,中间刻“无事冢”三个大字。此庙1965年被拆毁。现庙是1995年又在原址上重建的。
又如“四郎冢”、“代店冢”、“御史冢”、“金鸡冢”、“马冢”、“朱御史坟”等,据说戏曲牧羊圈(山)中的主人公原型人,就是根据朱御史的故事编撰的呢!“王命寺”、“庙摞庙”(原西寨门外)、“桥摞桥”(现毗河桥上游约10米处)、“断朝沟”、“银杏王”(高48.5米、胸围5.9米)等。
看着这众多遗存,遥想当年。使你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铁马的西汉末年,为了家国天下,这些热血男儿们血洒疆场,虽没留下姓名,但他们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和英雄,才享有如此高规格、大封土层地厚葬。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源潭这方热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和先人们对它的热爱与向往。
04、注重教育人才辈出
早在明清时期,源潭就有儒学、私塾、社学、义学。其中尤以私塾为最,如张岗、宋沟、椿树李、袁楼、张楼、马湾、源中街、仓库街等,均办有私塾馆邑。1911年椿树李、宋沟、贾营办起了洋学堂。
民国6年(1912年)改学堂为学校;民国22年(1928年)商贾集资创办花园“幼儿园”、民国25年(1936年)至解放前有小学15所、源中一所。在“劝民勤农桑,习礼仪,读诗书。”
良好社会氛围中,源潭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远至清光绪丙子(1876年)科武举张翊昌;爱国人士刘莪青、仝西岚、李岩甫等;革命烈士蔡训明、郭光富;爱国将领李德生;原开封市副市长王晓舟;总参办公厅原主任党中奎、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部原副主任刘振敏、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希程等。他(她)们既是源潭人的骄傲,更是源潭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包明欣,南阳市唐河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生于1953年12月15日,1972年7月提干,先后在在唐河县大河屯公社(镇)、唐河县政府办公室、唐河县统计局唐河县二轻局工作,2013年退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