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复建后的香山永安禅寺层楼叠屋,辇飞岌立于林峦紫翠中,若画图然。己亥年按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修缮后的来青轩白墙灰瓦,青石步道,树木郁郁葱葱。从香山寺天王殿门前石道斗折而北,经“楞伽妙觉”山门、无量殿、观音殿、关帝庙,至一过街门楼,门上一亭,曰“半山亭”,乃疑为香山寺旧观音阁改建的一茅亭,可以远眺万寿山、昆明湖、玉泉山风景,历历在目。每游至此,总有一个困惑萦绕心头:(明)大学士程敏政撰《重修香山永安禅寺观音阁记》里的观音阁你在哪里呢?
《日下旧闻考》记载:“香山寺北为观音阁,后为海棠院,院东为来青轩,西为妙高堂。来青轩为二十八景之一。轩内恭悬圣祖御题额曰‘普照乾坤’。观音阁上层额曰‘普门圆应’,下层曰‘性因妙果’,皆皇上御书。”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制来青轩诗。由香山寺正殿历级东行,过回廊而东,为来青轩。《帝京景物略》谓明神宗所题,今额已不存矣。远眺绝旷,尽挹山川之秀,故为西山最著名处。因仍其名而重为书额。圣祖御题“普照乾坤”四大字,瞻仰之次,想见函盖一切气象。御制诗曰:山斋悬树杪,旷若发尘蒙。探迹思今昔,游神泯异同。烟容空外合,黛影牖间通。敬仰留题意,乾坤方寸中。
按《日下旧闻考》所记香山寺观音阁应在来青轩,而不在无量殿、观音殿北面的过街楼“半山亭”。明万历年间沈榜著《宛署杂记》、蒋一葵著《长安客话》,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均记有来青轩,而只字未记“观音阁”,更别说提及程敏政《重修香山永安禅寺观音阁记》了。
《宛署杂记》载:“正德、嘉靖驾倶临幸。嘉靖玉音曰:‘香山尽有青翠’。万历御书‘来青轩’三大字”。《帝京景物略》载:“世宗幸寺,曰: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神宗题轩曰‘来青’。来青轩而右上,转而北者,无量殿,其石径廉以闳,其木松”。《帝京景物略》在“香山寺”一目中录入明代文人墨客近百人觞咏香山寺、来青轩诗作120余首,独缺程敏政诗作。岂不怪乎!
观音阁记簧墩集
2001年版《香山公园志》有关香山寺观音阁的记述,零散于大事记、名胜古迹、艺文诸编,因历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焚掠,后又经民国时期熊希龄的改建,香山寺观音阁原貌几近毁损难辨。
《香山公园志》记述:“来青轩,五开间,修建于临危崖的方台上,凭阑东望,玉泉西侧以及平畴千倾尽收眼底。来青轩匾额由明中书姜立纲书写。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驾谒陵归,游览香山。览其匾字狭小,便命笔书‘来青轩’三字,易之。字大径尺,笔势飞动,若得名山之助云。”又在第四编艺文“都穆游西山记(下)”中载:“经观音阁,读先师学士程公所撰碑。阁之左曰来青轩,其妙不减洪光。面其前者,金章宗祭星台也。予欲登,以日暮不果。”
程敏政撰“香山永安禅寺观音阁重修记”(载《簧墩文集》卷18)曰:“西山之刹以数百计,香山号独胜。观音阁据寺东隅,视诸阁尤峻。凭阑四顾,令人毛发森耸,如将脱尘氛而与造物者游,真天下之奇观也。阁久渐圮,寺主左善世定皑东白尝语中贵诸公,拟募修之。计兹役之不易举也,太监李公兴、陈公冕为之上闻,诏赐内帑白金彩币倡之。远迩闻者,咸乐为助。乃以弘治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启工,以明年某月某日竣事。观音之阁,巍然复完,财力所余,不敢私有。凡所居之狭者辟,缺者葺,敝者新,由是香山之刹视昔益胜……”
程敏政(1445~1499年),字克勤,号篁墩,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人,隶沈阳中屯卫籍 ,出生于河间。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程敏政于成化二年(1466年)殿试中榜眼,授翰林编修。历左谕德、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少詹事兼侍讲直经筵,官至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春与李东阳为会试主考官,因被弹劾泄题而下诏狱。出狱后,愤懑痈疾复发而卒。赠礼部尚书,赐葬徽州府休宁县东门外车田村。著有《皇明文衡》《新安文献志》《(弘治)休宁县志》《篁墩集》等。
按程敏政“观音阁据寺东隅,视诸阁尤峻。”观音阁应位于今香山二十八景“来青轩”遗址中央处。
葛嘉铭 毛钰晗等撰《香山静宜园来青轩园林建筑复原设计研究》(载《现代园艺》综合版2019年第4期) 一文中观音阁建筑复原:“观音阁为五开间面阔,三开间进深。其屋顶为歇山顶屋面,外圈有一圈柱廊。”
癸卯春,再三实地勘查来青轩遗址;山门,歇山顶灰筒瓦,南向,门洞前后拱券石雕宝相花。进山门约20余米,为一垂带踏跺,青石质,阶石16级,上为一宽敞高台。台高2.2~2.6米,南北阔约24米,东西长约35米。南面出阔4.5米,长约10米月台。高台东侧长约20余米,虎皮墙内没有钻生的古树木;其北面垂带踏跺两侧虎皮墙钻生的古柏树8株,其中2株挂有绿色二级古树铭牌,树龄大部分应在110~280年;其西面接海棠院高台高约1.2米,接壤处也有钻生的古树7株。高台四隅均有抱角石和转角石,青石质。由此,笔者认为:今来青轩遗址即明程敏政所记观音阁遗址,其建制应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相仿,内奉观音大士塑像。按明中书舎人姜立纲(1444~1499年)生平事略,弘治五年观音阁重修竣工后,香山寺住持皑东白应同时请大书法家姜立纲题额“来青”二字。万历皇帝御书“来青轩”三个大字,那是九十年以后的故事了。
交游情深皑东白
《篁墩文集》中“简皑东白善世”云:“所欠观音阁记已久,非有推托,直以旋读佛书,欲少窥一二,然后著笔,庶不取笑观者。况所许《楞严》等经,亦未见惠到,故一迟至此耳。日昨己将求文帖子置案上,只三五日决然掇拾付还,更不能破调自增业障也。”
程敏政效仿(宋)欧阳修、苏轼等与僧人的翰墨缘,与僧人皑东白交游情深意笃。约成化二十三年,程敏政过隆福寺,皑东白留酌。《篁墩文集》卷八十一有“过皑东白善世留酌”:地主风流胜辩才,相逢何必问西来。退朝一马当厅下,入社双眉唤酒开。人乐盛时闲半日,寺临驰道絶纤埃。斜阳未尽同游兴,一任高城调落梅。
程敏政在“应诏挥毫诗序”中云:东白号梅乐,又号游幻道人,奉清公居都城北隆福寺。予每过之,必觞咏竟日,恒爱其豪放有藏真之风,而又好儒书、逹世务,议论侃侃,不落人下,凡释政多取决,盖方外之伟人,騒坛之佳友,视世之嵬琐者,殆不足道也。东白,景泰中入京礼右讲经古仪缙公为师,缙为左善世玉磵清公弟子,复从游张弼,授儒书,习词翰,学偕行书法。成化初被选入大内汉经馆书文,光禄给馔,凡朝廷有禳祷祈之举必与焉。成化十三年,宪宗阅《法华经》而说之,命近臣下经馆择能书者,御笔独标定第一,命率众书法华经,又奉诏书《金光明最胜王经》,朞年事竣,授左觉义兼主香山永安寺,仍在经馆。癸卯年进左善世。
弘治元年十月程敏政致仕辞朝出城后,有西山之游,拟访皑东白未果。《篁墩文集》中“欲往香山寺寻皑东白善世不果”诗云:“湖亭高处望香山,殿阁参差紫翠间。遥听磬声知不远,未叨茶供却空还。名僧久结三生社,词客聊乘半日闲。又与山阴添故事,吟筩无惜慰离颜。”
(明)商辂撰《香山永安寺记》载:“ 香山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国朝正统间,司礼太监范公弘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景泰中,特升天界寺住持道清以左觉义同宗师行聚兼住领众。天顺、成化以来,累蒙颁赐经典,增饰绘像。戊子之冬,以住持僧戒缙为右觉义主之,恩典崇重,诚一时盛事。”
弘治六七年间,程敏政撰“香山永安禅寺观音阁重修记”,接续了商辂撰《香山永安寺记》后面的故实,填补了明弘治年间,到明万历年间,香山寺观音阁记的逸闻轶事的空白,故(清)朱彝尊在康熙二十五年辑《日下旧闻》时,收录了程敏政的《重修香山永安禅寺观音阁记》(节录)。
香山寺,及香山二十八景之一——来青轩的深入探究,尤其是对程敏政与香山寺观音阁记的研究得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三山五园研究》集刊副主编刘少华副教授的鼎力支持帮助。
来源:北京号
作者:李忠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