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网讯(记者 张友豪)那坡黑衣壮被誉为“壮族的活化石”。7月31日,“桂在交旅——山水之间有通途”采风团带着好奇,踏上了这趟融合自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那坡探访之旅。
合那高速从那坡县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旁边经过。记者 张友豪 摄
大巴车行驶在沿边的合那高速路上,刚驶过果銮隧道,车窗外一栋栋黄墙青瓦的壮家民居便映入眼帘,那坡县尼的呀田园综合体到了。这是一个集特色生态农业、黑衣壮民俗文化展示及传承、生态养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乡村旅游景区。
那坡黑衣壮聚居地“以黑为美”,从老人到孩童,黑衣壮群众皆备有几套黑衣盛装。记者 张友豪 摄
身着一身黑衣壮服饰的那坡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旅游股股长周捍华早已等候在村口,他指着面前的道路说:“这就是曾经的茶马古道,是滇桂贸易的必经之路。目前,村内还保留有茶马古道接龙桥遗址。”站在接龙桥上望去,几米开外的合那高速上,汽车川流不息,上演着古道和现代高速的时空对话。
一群身着壮族黑色传统服饰的当地群众唱着欢快的山歌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记者 张友豪 摄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百色市那坡县,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其中黑衣壮约5万人。千百年来,黑衣壮的服饰、山歌等民族文化保护完好,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在文旅融合发展下,当地为“活化石”注入新的活力,不仅保护传承力度加大,还通过活化利用让壮族文化传播得更广。
当地群众从接龙桥上经过。记者 张友豪 摄
“‘尼的呀’在壮语里是‘好的呀’的意思,这是黑衣壮流传的民歌中常用的衬词。”周捍华引领着采风团边参观边介绍,中山村是那坡壮族民歌的发源地之一,其特有的“同歌”文化已传承了一千多年,现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民族节庆“同歌节”。那坡壮族民歌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地群众展示染布技艺。记者 张友豪 摄
那坡县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位置优越,从合那高速坡荷出口下高速,几分钟就可到达。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和特色农产品销售,让深山里的群众也吃上了“旅游饭”。
黑衣壮群众展示民族服饰。记者 张友豪 摄
“便利的交通使得那坡县能更好融入桂西南旅游环线,与德天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等景点形成联动效应。”那坡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所所长陈建忠向采风团介绍,那坡县正在推进合那高速与国道359的互联互通改造,增设旅游标识和观景平台,同时优化坡荷乡等重点景区连接线路况,积极探索“交通+旅游”模式,让游客更便捷地深入体验那坡的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
田园、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记者 张友豪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