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枧坝太平寨
在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杉木箐村构东溪东侧大鹿巷附近的一处悬崖上,隐藏有一座修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军事营寨,当地人称之为“何家营盘”,相关史书记录为“太平寨”。这座军事古营寨,是现存于黔北的营寨屯堡中,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军事营寨之一。开车从绥阳枧坝到宽阔经杉木箐公路段时,可以看到一条深壑对面有一面如刀切斧劈而成的灰白色悬崖,太平古营寨就隐匿于那座悬崖的顶上。然而,要去往这个古营寨,得驱车往井坝方向盘旋而下,过构东溪桥,再盘旋而上,行约三四公里,绕到那面灰白色悬崖的后面,再下行到一户何姓人家门口,一直走到乡村公路的尽头,停车步行穿过一片森林,方可近得太平古寨。沿途坡陡路窄,非一般驾驶技术建议莫要前往。
密林中的太平寨
近得寨前,正面是一段长约百米、高达十余米、厚达两米的石寨墙,全用长条石砌成,最高处由23层石条磊成,最矮处(险要处)也有15层石条。整座石寨墙,高大而雄伟,气势极显恢宏。石寨墙中间的上端,有一个“窗口”,窗前伸出一块大石板,悬在高空中。据当地人讲,这是旧时寨中人从外取水的“窗口”。“窗口”右边,还有几个“小窗口”,是用来探望“敌情”的“观察口”。墙上每隔数米,就设有一个垛口,用来居高临下攻击敌人。整座古寨,仅有一道石寨门可进。石寨门位于古营寨西面的石寨墙上,前面是一个陡峭的乱石坡。石门框宽约1.5米,高约2米,门坎高于地面2米有余,门框内石门洞犹存。石门上方,刻有“太平寨”三个字,因年代久远,字迹已风化模糊。通过后人所搭“石梯”进入寨门,寨内树木已长成参天大树,灌木已覆盖寨内本来的面目,曾经由两条石巷构成的“瓮城”已隐藏于草木之中。相关史书中所记录的寨内字库塔,已无路可进入探寻参观。而寨的南面,则是那面无法攀缘上来的灰白色悬崖。站在那里,杉木箐村的田畴村庄,大部分皆可尽收眼底。
太平寨高高的寨墙
太平寨,因离旁边何家居住地不远,故当地人称之为“何家营盘”。其实,据相关史料反映,此古寨应为当地望族曾氏倡导并主建。据当地曾氏《族谱》记载,曾氏于清康熙年间“人口大迁移”时从江西迁入绥阳朗里,其中一支于乾隆年间迁至赵里三甲复兴场(今宽阔),嘉庆年间迁至赵里十甲后台村大鹿巷花椒岗(即如今的太平寨附近),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开账项(相当于现代的放高利货)、买田土、造房屋,弃商从农经营家业,渐渐成为当地望族。到了清咸、同治年间,贵州大地不堪战乱,杉木箐一带的黄号军首领赵帽顶与清军在此对垒长达四年之久。曾氏那时家大业大,为保财产和生命安全,选择在后台村大鹿巷花椒岗最为险要的位置,于咸丰初年开始倡导并主持修建“太平寨”。经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周边乡民的积极参与下,才建成这座位置险要、防御坚固的军事寨堡。
太平寨寨内“瓮城”
这座坚固的军事寨堡,虽然扛过了清“咸同之乱”的战火,但始终没有经受住近代土匪枪炮的攻击。据当地何氏后人讲述,民国十三年(1924年)二月十一日,一股土匪买通了寨内一内奸,由内奸引导匪众搭长梯从取水“窗口”摸进寨内,杀害当日值守的何、卢二人,迅速占领山寨。由于当时事发紧急,寨内另有6人均从南面的悬崖跳下,其中5人成功逃脱,1人因藤络网住被俘。在反复搜寻、反复盘问寨中金银财宝所藏之处无果后,土匪还是将被俘者放了,反而恼怒成羞地将内奸就地处决(因为他谎称寨内有金银财宝),并一把火烧掉了这个没有“油水”的山寨。山寨中所有木质房屋建筑以及装满谷物的粮仓等,全部化为灰烬。后来的人们在寨内开荒种地时,还在土中挖出过未烧尽的稻谷颗粒。
太平寨寨墙
如今的“太平寨”,已然成了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偏僻与荒凉,才让它得以较好地保存至今。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自然生态的保护让这里草木繁生。经历两百来年风雨依然屹立于此的古营寨,不得不让人钦佩古人的智慧与坚韧。
太平寨内看风景
高高的寨门
寨门前毁弃的条石
寨前毁损的石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