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苏韵伊情・伊路有宁”宁伊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进入第三天。30名来自南京和伊宁的孩子们继续探索之旅,让江苏的细腻与新疆的热烈在文化碰撞中绽放光彩。
在历史长河中触摸文明印记
今天上午,孩子们来到南京市博物馆,开启第二天的第一场行程。南京市博物馆坐落于“江南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朝天宫古建筑群。它是一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是江苏省、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展陈,与雄伟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成为现代南京都市的一颗明珠。
朝天宫前参与“入股”
一百多年前的朝天宫的棂星门前就呈现一派热闹的景象,人们络绎不绝,车马喧嚣。那时,南京的孩子们就热衷于将青石坡道当作滑梯来嬉戏,并留下深深的臀印。
滑滑梯的传统延续至今。南京的孩子们自豪地说道:“从爷爷辈开始,我家就参与过这个滑梯的‘建设’。”伊宁孩子们的到来,为这里带来新的欢声笑语。青石坡道依旧是火热的打卡点,宁伊两地的孩子排着小队,前一个刚滑到坡底,扬起开心的笑脸,后一个已攥着衣角跃跃欲试。掌心触摸的相同温度、裤腿沾着的细碎泥土,都是他们共同“入股”的证明。
对踏入南京市博物馆的宁伊两地少年而言,这段难忘的博物馆之旅,便以此处为起点。朝天宫碑旁,宁伊两地的孩子们坐在石阶上,聆听志愿者讲解汉服的历史文化,童趣与文明在此刻悄然交汇。
雕版印刷里的友谊长存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欣赏着一件件历史文物。参观完博物馆后,便来到雕版印刷体验区。他们围在工具旁,认真聆听讲解,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一块木板、一把刻刀,便能将文字与图案永久留存,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体验开始后,孩子们小心将烟松墨倒在雕版上,手指捏着棕帚顺着雕版纹理一圈圈扫过,乌黑的墨汁就在沟壑间晕开。孩子们捏着宣纸的一角,他们屏住呼吸,用棕擦平着刷上几遍。不久,两地的小朋友手中便出现印有“福”字的成品。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轻声交流、互相协作,同伴间的支持与友谊愈发浓厚。雕版印刷让孩子们触摸历史,在协作中,传统实践成为友谊升温的载体,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更让两地孩子们的情感联结得愈发深厚。
江宁织造博物馆:经纬之间的文化交响
下午,孩子们来到江宁织造博物馆,继续探索之旅。该博物馆由南京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设计,设计的主题是“白首相见江南”,风格是拟照诗句“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化形而来。建筑融现代语言与传统园林风格,是很多南京人口中的“宝藏博物馆”。
两地织布间的丝绸和鸣
从“江宁织造”展厅入口,宁伊两地的小朋友深入了解到江南纺织业的发展史。随后,他们来到“云锦天衣”展厅,两地的孩子们既看到织就云锦的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又看用云锦织成的明红地云纹十二章纹衮服等精美服饰,孩子们驻足欣赏,眼神满是对精湛工艺的赞叹。
云锦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织造技艺一绝,用料考究、图案精美,有“寸锦寸金”之誉。“我滴个乖乖,南京云锦太漂亮了!”伊宁的孩子惊叹着学起南京话。南京的孩子们回应:“艾德莱斯绸图案也很独特,你们的丝绸也很攒劲”。恰是丝绸织就的文化纽带,让不同地域的美在彼此欣赏中交融共生。
红楼展厅里的共赏时光
“红楼梦区”展厅内,结合展厅中与曹雪芹家世、《红楼梦》相关的文物,两地孩子认真听着讲解。那些泛黄的文稿、古朴的器物,让他们在文字与实物的交织中,感受历史与文学的独特魅力。活动的最后,场馆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份“观展印鉴”作为纪念,让这段观展体验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这场沉浸式参观中,江宁织造历史、云锦、《红楼梦》编织成文化纽带,将孩子们紧紧相连,在经纬间织就更绵长的友谊诗篇。
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组、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呼应江苏援伊前指“万里鸿雁传真情”精神,以“参观+体验+互动”促两地学生文化交流,助青少年了解彼此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与沟通能力。接下来的旅程继续深度体验金陵文化,后续还将赴北京、伊宁开展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文化互鉴中深化情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记者 曹鹏宇 摄影 汪星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