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说去古城,好多人都直摇头。感觉都一个样:进门先收一笔不便宜的门票,进去就是满大街的烤肠、臭豆腐和义乌小商品。想吃点本地特色,又贵又怕被坑。
但山西有个叫忻州的古城,最近突然火得一塌糊涂。它没干别的,就用了个“三无”的笨办法:不瞎折腾、不逼你花钱、不跟你玩套路。结果,今年过年的时候,一天能挤进来十万多人。一年下来,一千四百万人跑过去玩,愣是给当地带来了三个多亿的收入。
这地方有啥魔力?
最狠的是,它不要钱。进古城,大门敞开,不收门票。想上那12米高的老城墙上走走,看看风景,免费。想去里头的秀容书院逛逛,也免费。开车去,连停车场都不收你一分钱。要知道,旁边好些古城,门票动不动就八十一百的,忻州这么一搞,人能不多吗?
光免费还不行,人家做生意是真的实在。你饿了,来碗油泼面,15块钱,那分量大得俩姑娘吃都够呛。渴了,买壶茶,3块钱,老板给你用正经茶叶泡,不是拿点色素糊弄你。想尝尝烧麦,一屉8个卖12块,个头比你在别处见的大一圈。这里的店家,都签了个“保证书”,白纸黑字写着,保证东西新鲜、分量给足,吃出问题我赔你。这种实在劲儿,让游客心里特别踏实。
能做到这点,是因为管事儿的人想了个绝招。他们不让店家交死贵的租金,而是搞“分红”。比如你是个卖蒸肉的,手艺好,那你就安心做你的蒸肉,卖了钱,你拿七成,管事儿的拿三成。老板们没了租金压力,就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把东西做好吃,服务搞好。而且,为了不让老板们自己打起来,这里一种特色小吃,只准开一家店。卖油泼面的就这一家,卖烧麦的也独一份。这样一来,店家不用天天防着隔壁抢生意,游客也省心,不用纠结哪家好,因为都好。
这地方不光有好吃的,还有真生活。城里还住着三千多户本地人,他们照样每天买菜、做饭、上班、下棋。你走在巷子里,能看见大妈在院里晾被子,小孩在门口追着跑。这种鲜活的烟火气,是那些将原住民全部迁走、打造成纯商业街的“假古城”所难以企及的。正是因为这份真实,吸引了好多年轻人。有个叫“忻青年”的抖音号,一百五十多万粉丝,天天在古城里拍些好玩的视频,好多外地年轻人就是看了视频,专门跑来打卡。
当然,这么大的一个古城,光靠老板们自觉还不够。市政府是真下了本钱,砸了15个亿进去,把路重新用青石板铺了,把老房子都结结实实地修了一遍。每年还掏两千万,保证古城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细节上,也让人觉得舒服。城里到处都有免费的歇脚地方,能喝上热水,还能给手机充个电。厕所修得跟星级酒店似的,干干净净没异味。下雨了,都不用你开口,旁边的店家会主动把伞递给你。
说白了,忻州古城就干了一件事:把游客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尊重,而不是一个会走路的钱包。它证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你想挣人家的钱,就得先拿出你的心。当别人都在琢磨怎么把门票卖得更贵时,忻州用最笨的办法,赢得了所有人的心。
讨论话题:
忻州古城“三无”模式(不瞎折腾、不逼花钱、不玩套路)的核心在于真诚待客和尊重游客体验。你认为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对于其他过度商业化的古城或景区,最值得借鉴忻州的哪一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