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我国的华东地区“长三角”,汇聚了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一众明星大城市。这里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古镇水乡与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常年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但提到长三角的大城市,很多人却通常会有这样的印象:受独特文化传统和方言习俗影响,这里的很多大城市似乎都有些“排外”,让外地人难以真正融入。
不过,在这片繁华的土地上,却有一座大城市特别以“博爱包容”著称,被认为是长三角“最不排外”的大城市之一,那就是江苏省的省会——南京。
南京的包容,首先刻在历史的基因里。这座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大城市,曾是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王朝的都城,十朝兴衰在此更迭。漫步南京街头,明孝陵的石象路诉说着帝王往事,秦淮河的画舫摇曳着江南风月,总统府的青砖墙上还留着近代风云的印记。
千百年间,无数外乡人因战乱、迁徙、求学来到南京这片土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早已让南京养成了“海纳百川”的气度。就像明城墙,虽历经沧桑却从未刻意阻隔,反而将不同时代的故事都圈进了城市的记忆里。在南京,你几乎听不到“外地人”这个词被带着疏离感提起。
南京人对外地人的友善,体现在生活的各种细节里,不会因你的口音不同而疏远你。这种热情不带丝毫功利,就像南京的盐水鸭,看似平淡,却越品越有滋味。难怪很多人说,南京人的性格像“大萝卜”——实在、直爽,没什么心眼。
“大萝卜”这个亲切的昵称,可谓道尽了南京人的底色。他们心直口快,高兴了会拍着你肩膀说 “么得事”,不满也会直接吐槽“不摆了”。在南京生活久了,你会发现这里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大家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南京人这种“不设防”的真诚,让外地人很容易卸下防备,找到归属感。
南京的包容,还源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处于南北方交界处的大城市,南京就像一个 “文化转换器”,既有南方的温婉,又有北方的豪爽。这种南北交融的气质,让无论来自南方还是北方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熟悉的感觉。
如今的南京,早已是“新一线城市”中的佼佼者,GDP近2万亿,河西新城的摩天大楼直插云霄,紫东科创走廊的科研机构灯火通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这里,不同省份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文化习俗,在写字楼里并肩工作,在老小区里互为邻里,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这种“混搭”的日常,也是南京包容最好的证明。
更难得的是,南京的包容不是 “失去自我” 的妥协,而是 “各美其美” 的智慧。它保护着老门东的青砖黛瓦,也接纳着新街口的潮牌小店;它传承着云锦、金箔等非遗技艺,也鼓励着年轻人的街头艺术。
如果你问一个在南京生活的外地人 “为什么留下”,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有人爱这里的鸭血粉丝汤,有人迷恋这里的梧桐大道,有人舍不得邻居阿姨送来的那碗馄饨。但归根结底,是南京这座城市给了他们归属感。那么,你有没有来过南京?在你眼中的南京人,是不是真的像“大萝卜”一样可爱?如果以后有机会,你还愿意来南京走走看看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