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游客在六尺巷景区拍照打卡。
【礼让桐城 锌动文都】
桐城六尺巷:
文旅商融合点亮“皖美消费”新地标
青砖黛瓦间,礼让文化流淌数百年;文旅业态创新场景里,消费活力奔涌不息。如今的桐城六尺巷,以“礼让文化”为根脉,通过沉浸式体验、文创赋能、非遗活化等多元业态,构建起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成为安徽“皖美消费”的鲜活注脚。
红色文化资源带来旅游新体验
“船笛声起,仿佛真的站在了百年前的革命航船上。”走出秋白堂剧场,来自合肥的游客李芳仍沉浸在《船歌》带来的艺术震撼中。这堂自今年“五一”开始公演的沉浸式党课,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六尺巷旅游最“火”的文化IP。
剧场内,沉浸式演绎系统让光影与实景交织,斑驳的木船从历史烟云中驶来,载着观众穿越建党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我们想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不止是让游客看一场剧,更要让他们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另一方面,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安庆、来桐城,感受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95后”导演孙恩琰说,创作团队特还意设计了互动环节,让观众在情境中感受初心使命。

图为沉浸式党课《船歌》演出现场。
据统计,《船歌》每天两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截至7月31日,已上演155场,接待观众1.38万人次。这场融合党课宣讲、红色旅游与党员教育的创新实践,不仅带来了“可听、可看、可参与”的文旅新体验,更催生出红色文创、主题研学等衍生消费,让红色文化基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能。
文学IP撬动文旅消费
八月的六尺巷,细雨淅沥洗去了盛夏的燥热,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人世间时光小院”也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家人”。
“这是我第一次在景区文创店购物,冰箱贴款式很丰富,有的还印着‘礼让’字样,太有意义了。”来自蚌埠的储紫叶正同朋友一起给家人挑选礼物,在徽州鱼灯、“六尺巷”系列文创产品前选购并下单。文创空间于2025年春节前开业,它将文学IP与在地文化巧妙结合,成了游客打卡的“暖心角落”。
小院里,帆布包上印着《人世间》的台词——“值得”,笔记本封面绘着六尺巷的青石板路,折扇一面书着“六尺巷”、一面写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我们不想做单纯的文创售卖,而是打造一个能让人静下来感受文化的小世界。”店员高强指着货架上印着“懿德流芳”字样的毛绒熊说,这些融入双IP元素的产品,最受年轻人青睐。

图为游客在人世间时光小院内挑选冰箱贴。
从中国文都到中国文学之乡,《人世间》版权方、北京一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凤未认为,小院的价值在于“延伸体验”:“游客来桐城,不止看六尺巷、文庙,还能在文学场景里获得共鸣,这种情感连接自然会带动消费。”开业半年来,小院文创产品复购率较高,成为景区消费的新增长点。
非遗活化点燃品质消费
在桐城非遗手造展销区,这里汇聚了30余家商铺,将玉雕、茶干、桐城剪纸等85%的市域优质品牌与非遗项目“一网打尽”,成了展示桐城匠心的“活态博物馆”。
游客在“桐城手造墙”上看到的特色,都能在景区或者周边找到。游客在玉雕摊位前驻足,看匠人用刻刀将大别山玉雕琢成“六尺巷”微缩景观;在茶干作坊里,亲手参与古法制作,感受“百年卤汁”的醇香;在剪纸展台,跟着非遗传承人剪出“礼让”主题窗花……“买的不是商品,是手艺背后的故事。”来自上海的游客刘先生提着装满非遗产品的礼盒,这回特意带了桐城小花茶和丰糕,他说:“回去让家人尝尝桐城的味道”。

图为桐城手造墙。
桐城非遗手造区旨在“让非遗从橱窗走进大众生活”。安徽文都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芳说:“假期是旅游旺季,我们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优惠措施,丰富手造区互动体验场景,让游客在体验中消费、在消费中传承,真正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从《船歌》的红色共情到时光小院的情感共鸣,从非遗手造的匠心传承到多元业态的协同发力,六尺巷正以“文化为魂、体验为桥、消费为体”的思路,让“皖美消费”既有历史的厚度,更有生活的温度。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剧目创作室主任项并玉表示,今年,《讲给青少年的六尺巷故事》新书已发行,桐城市影视微短剧产业园如期签约,第三届全国微短剧人物大典即将开幕。下一步,桐城将继续为“六尺巷IP”赋能,以微短剧为媒,书写新时代“六尺巷”故事,让“礼让”精神焕发朝气,开创县域文旅商融合发展新篇。 (李晶晶)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