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之畔,历史长河在这里沉淀出璀璨的文明印记。眉山市彭山区,这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传奇。
江口沉银博物馆项目。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历史从未走远。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埋藏数百年的张献忠宝藏重见天日,一举斩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殊荣;大坟包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将成都平原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数万年;江口汉崖墓中“天下第一吻”画像砖,诉说着汉代人最质朴的情感表达……这些文化瑰宝,既是彭山的根脉所系,更是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如何让沉睡的文物醒来?如何让千年的文脉延续?彭山区以实践作答——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文化遗产,以创新思维激活历史记忆。近年来,该区探索出一条“保护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基、融合为要”的特色发展路径,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活化,在融合中绽放时代光彩。
织密文化遗产“安全网” 做好保护文章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是传承的基石。彭山区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通过健全机制、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织密文化遗产保护网络。
走进江口汉崖墓,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5000余座汉代崖墓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文明。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彭山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文保力量,配备专职管护员,全年开展安全检查813次。“我们不仅定期巡查,还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绵延十余公里的崖墓群进行全方位监控。”彭山区文研所负责人介绍。
江口汉崖墓内部空间数字化采集。(资料图片)
科技手段的应用是彭山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亮点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江口石龙、齐山双佛等6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完成三维扫描建模,160套馆藏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也接近尾声。“数字化不仅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后续的研究和展示奠定了基础。”该负责人表示。
齐山双佛。(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此外,彭山区还编制了24处不可移动文物安防方案,预计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从“人防”到“技防”,从“线下”到“线上”,彭山区以系统性保护织密了文化遗产的“安全网”。
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传承中创新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彭山区通过研究挖掘、创新展示、特色活动,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在江口沉银博物馆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施工。这座总投资8.213亿元、以金银器为主题的博物馆,计划于今年10月具备开馆条件。馆内将展出7.6万余件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文物,包括张献忠大西国的金册、蜀王金宝等珍贵文物。“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窗口,更是一个文化IP,我们将通过它串联起区域内的文旅资源。”彭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研究是活化的基础。彭山区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围绕长寿养生文化、孝文化等开展专项研究,已完成超15万字的课题成果。“长寿文化的研究成果已入选川大核心期刊,这为地方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学术支撑。”该负责人介绍。
特色活动则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今年以来,彭山区举办了“三月三”朝山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四季春晚”、“天府百姓大舞台”、春田花花会非遗社区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80余场,惠及群众超20万人次。在彭山区市民文化中心的非遗展馆,市民通过多媒体设备可沉浸式体验谢家竹琴、江口船工号子等非遗项目。“这些体验项目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非遗真正走进了生活。”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感慨道。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终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彭山区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江口沉银博物馆是彭山区文旅融合的“龙头项目”。围绕博物馆,彭山区规划了“一江两岸”文旅集聚区,拓展“文旅+水上运动”“文旅+夜游经济”等新场景。“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景区串珠成链,形成产业联动。”彭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阳故城遗址的保护利用是另一典型案例。作为四川重要的汉晋城址,彭山区正推动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结合考古成果开发研学旅游产品。“遗址是历史的‘活教材’,我们要让游客在游览中触摸历史。”遗址保护专家说。
此外,彭山区还利用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奖补资金500万元,撬动地方配套资金1.0129亿元,实施了岷江两岸防洪治理、遗址环境整治等项目,为文旅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从保护到活化,从传承到融合,彭山区以文化为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未来,随着江口沉银博物馆的开馆和“一江两岸”文旅集聚区的建成,彭山区的文化“软实力”将进一步释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记者手记
从彭山的实践中我们得知,文化遗产保护绝非简单的“封存式保护”。从无人机巡查到三维数字建模,从沉浸式非遗体验到“一江两岸”文旅融合,彭山用创新思维打破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二元对立。在这里,汉代崖墓不再只是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而成为市民触摸历史的窗口;沉银遗址不仅见证着明末农民起义的烽烟,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活化”。彭山通过“三月三”朝山会等主题活动,让非遗从展柜走进社区;通过高校合作研究,让长寿文化从民间传说升华为学术成果。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市的精神底色。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彭山的探索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珍贵的资产;历史记忆不是前进的羁绊,而是创新的源泉。当一座城市学会与历史对话,历史就会回馈城市以无限可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