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旅游的初衷是什么?休闲娱乐。然而现实中很多人的旅游变成了体能与时间的竞赛,要么赶、赶、赶,要么挤、挤、挤,结果既不休闲,又不娱乐。出门看风景,成了出门找罪受,这种身心俱疲的旅游,让不少人结束行程后往往累得只想瘫倒,甚至生出“还不如在家躺平”的感慨。
而年轻人是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他们既然敢于整顿职场,就有勇气整顿旅游。于是爬山靠缆车和电梯代步,漂流选择浅水平缓河段,在山顶咖啡馆消磨一下午时光……看似不费力的“窝囊游”应运而生,受到年轻人追捧。
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物极必反,年轻人拒绝将旅行异化为“吃苦”“打卡”,而是回归松弛心态,追求“不费力”的快乐。另一方面,“窝囊”二字看似是自嘲,实则体现了年轻人的主体意识。他们不再被旅游攻略、网红推荐绑架,而是主动选择欣赏什么样的风景以及如何欣赏风景。对于喜欢“窝囊游”的人来说,舒适比精彩重要,自在比打卡有价值。
进而言之,这也意味着对生活自主权的一种渴望。在被日程表、KPI 填满的日常之外,至少在旅途中,我们能够说了算。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相比批量流程式的旅行,我更喜欢这种自由类型的。”
从市场反应来看,旅游平台迅速推出“窝囊套餐”,景区以“轻松体验”为卖点吸引客流,种种举动背后是商家对年轻人需求的敏锐捕捉。这本质上也是行业在顺应以人为本的消费升级。毕竟,旅行的终极意义不是单纯地抵达远方,更是在过程中释放自我,让身心得到真正的休息。
从“特种兵旅行”到“窝囊游”,变的是旅行方式,不变的是年轻人对真实自我的不断追求。他们不会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也不纠结于所谓“必须达成”的目标,而是在张弛有度中寻找生活的平衡,在奔波与停歇之间确立人生的支点。从这个角度讲,“窝囊游”让旅行回归其本来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