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镇,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部,坐拥广安、达州、南充三座地级市的交界处,距广安城区50公里。G85银昆高速公路在这里设有出入口,G318国道横贯境内。花桥镇交通便捷,综合实力强劲,是川东重要的农贸物资集散地,广安市域内非主城或县城中心集镇。花桥现已荣获了“全国重点小城镇、全省商贸重镇、省级特色小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乡)镇”等称号。2022年6月入选“四川省级百强中心镇”①,对完善城镇基础服务设施、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等方面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本期内容,计划对G318国道花桥镇东西两侧的广达(广渠)与广南(广蓬)边界点和花桥场镇开展实地探寻,并做图文记录。
2006年《四川省地图册.广安市广安区》分幅中的花桥镇位置标注,东/北方向隔界牌与达州市渠县接壤,西/北方向隔点灯山(广安垭口)与南充市蓬安县毗邻。
现在花桥镇周边约5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广安、南充、渠县、岳池、蓬安、营山等多座县级以上城市,花桥且正好位于这些城市的中心地带,区位辐射度较强,由此促进场镇繁荣。
影像地图中的花桥镇区位示意,原创绘图人:伟游四方
(一)花桥东界
花桥镇东面与达州市渠县接壤。从渠县县城沿着G318国道向西行驶约25公里到达渠县定远镇定远社区驻地。现在社区办公楼的部分房间则被交通部门用作公路服务区,还冠名卡车司机的“暖心之家”。但仅有厕所和车辆停放点,尚无其他配套设施,如食宿、商店、加油、维修、清洗等等。
因地处广安、渠县(达州)交界位置,这儿小地名也称作“界牌”(以前可能设立了分界标牌)。界牌距定远场镇约4公里,渠县县城到定远的客运班车,也会开来界牌处折返,方便周围村民出行。
界牌还修建了一座賨人广场,并用雕塑景观展现其历史文化传播(图右)。賨人是远古时期聚居在川东一带的土著族群,核心活动范围即渠县境内,渠县一直都在宣传打造“賨人文化”,比如县境就有賨人谷景区。东晋常璩编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
定远社区办公楼(賨人广场)西侧约120米的G318国道缓坡处,才是广安与渠县的实际交界点,这一小片范围均统称“界牌”。广安的客运巴士也由界牌始发,经花桥镇开往市区。另根据图左房屋门前贴挂的客运车辆信息,现在从界牌到渠县火车站,还开行了定制班车,需打电话提前预约,采取点对点接送方式。
界牌全貌,又看见绿底白字的广安特色欢迎门框,图右杂草丛中立着广渠界桩(红色箭头指向)。两县(区)各自房屋斜对毗邻,今基层建制管理: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唐店村2组/渠县定远镇定远社区6组。
这块立在广安区境内的“广(安)渠(县)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公约碑”,内容采取“四言八句”套语模式,简要阐述了边界点两侧应有的和谐氛围。但双方“界邻”们是否都做到了公约中的每一条呢?
G318国道“界牌”不仅分界广安(区)与渠县两个县级政区,在1993年以后也成为了广安、达州两座地级政区的分界点。图左下方红圈处是广渠老界桩。
此点界桩立于1997年,如今早已陈旧斑驳。那会儿还是广安地区与广安县(地区行署驻地),次年才设立地级广安市和广安区。所以该界桩为渠县与广安县之间的1号县际界桩。 老界桩旁边,仍矗立着一块老地名牌,牌面两侧的建制乡专名,现在一个撤销,一个升级。
消河乡以渠江水系.肖溪河支流——消水河流经而得名。消水河花桥段海拔仅330米,如逢暴雨,流径洪水猛涨,雨停后洪水则迅速消退,人们习称“消水河”。1953年从花桥乡析分5个村置消河乡,1958年组建消河公社,1967-1971年间,一度更名东方红公社②。1984年恢复乡治,1992年首次并入花桥镇,1994年又析分。2019年再度并入花桥镇,设立消河行政村。
根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界线界桩”信息标识,广渠界牌附近还立有广安与达州之间的地级市界桩(编号也是1),但此行在边界点一带却没有找到,故留存悬念。
定远,因位于渠县西境最远处,故名。1940年置定远乡,下设7个保(甲)。五十年代初废甲建村,1958年成立定远公社③。1984年恢复乡治,2019年撤乡升镇。
花桥镇作为广安市农业重点发展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方面耕种优质水稻,并切实引入“稻-渔-虾-鸭共生养殖”系统,定位打造“天府粮仓”,待金秋成熟之际,自然稻香镇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花桥镇作为广安市广安区北部片区的重要“粮仓”,2021年以来,该镇抢抓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契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努力守好“饭碗田”,目前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4万亩,高标准建成粮油现代农业园区4万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家、粮油和稻渔业主53人,成功举办两届“金色广安·春归花桥”油菜花季,农文旅融合发展,花桥镇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天府粮仓”④。
消河村(原消河乡)空间风貌,聚落地名叫做“罗家祠堂”,村内现已修建了新农村安居住宅。村子外边是大片水稻田,作为鸭子的天然栖息地,稻田鸭便是在这一环境下培育产生的。
除了稻田鸭,花桥镇建设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也在消河村有大面积分布。
近年来,花桥镇抓住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契机,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不断提升农田产值、助农增收。截至目前,该镇已建成粮油现代农业园区4万亩,其中,完成高标准农田调型2.4万亩、320亩“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基地、智慧农场示范基地200亩,试点推广“一季水稻+三季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亩均产值约1.2万元、效益5000元以上⑤。
(二)花桥场镇
古时,花桥所处连接绥定(达州)与顺庆(南充)之间的老大路上(小川北路),宋代为沙溪镇,明代设塘堡于此⑥,凸显重要节点地位。清代兴场,称作“大有”,时属广安州上崇义乡。不过那时候大有这座场集在各方志、游记中的地名出现率却很少,如清末-民国多篇途经小川北路的中外游记里,对“大有”均未提及。是否跟小川北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细节走向多次涉及改线有关呢?⑦
清代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版《广安州志.卷二.市镇》(王兆僖、廖朝冀 编修,以下简称‘咸丰版’)对“大有场”的文字简述:“治北九十里,旧名花桥”。花桥地名源于场中沙溪河(又名‘花桥河’或‘消水河’)上一座古石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桥上长满了花,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为“场内十字街,有古生石桥一座……距花山寺五十步,合称花桥,镇以桥名”;还有一种说法出自“新娘踩桥”的民间典故:相传清代某日,沙溪河上有座石桥即将完工、尚未取名之时,遇逢抬着新娘的花轿经过这里,工人眼见“踩桥”的人来了,便向新郎新娘索要喜钱。由于新人事先没有准备红包,情急之下,新娘便从花轿中抛出一只绣花鞋落于桥上,工人顿感喜事降临,遂取名“花桥”⑧。“新娘踩桥”的典故情节,也经常出现在其他涉及“花桥”的地名来历中,比如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花石社区(原花石镇,曾得名‘花桥’)。而花桥首次作为建制与聚落专名出现的时间是在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咸丰版文献称作“旧名”,那么石桥(花桥)修筑与“新娘踩桥”典故发生的时间则更早。
清代咸丰版《广安州志.卷二.津梁》对“花桥”的文字简述,文中只说明了位置里程,但古石桥的修筑时间不会晚于咸丰年间。另根据一些资料信息,古石桥的正式专名叫做“仙景桥”⑨,而花山寺,早已难寻踪迹。
清代咸丰版《广安州志》配套舆图中对“大有场”的位置标注。
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广安州大有场设花桥镇,所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刊刻续补版《广安州新志.卷九.乡镇志》(周克堃 编撰,以下简称‘宣统版’)中,“花桥”也就正式作为场镇专名,载录于地方文献。宣统版《广安州新志》对花桥的记述可谓详细,比如提到了场集上有两座天生石桥——仙桥与大有,具体哪座是“花桥”原型,文中却未提及,如果按照之前“仙景桥”的说法,应为“仙桥”。场集还僻开4门:东门“靛巷”、南门“平桥”、西门“水码(头)”、北门“天一”,说明规模确实很大。外来客商多在关庙坝收取米谷杂粮;街道五条,盐市街、中街、十字街为场集最繁华的商业交易中心。庙宇祠观居多,店铺五百余户,市场氛围繁荣。赶场时间逢每月三六九日(与现在一样,那会为农历,现在为新历)。花桥虽然毗邻沙溪河,但此河水流量小,河道落差大,不具备通航条件。花桥也不是一座以水运而兴盛的聚落,那么为何会出现名为“水码头”的门+街呢? 这个问题与广安文史研究者贺宗飞先生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沙溪河虽没有长距离通航条件,但也有可能在花桥场镇周边设有短距离的摆渡过河船,水码头(门)恰好坐落在河畔渡船位置(根据贺宗飞先生提供的地名信息),即由此得名。另外,关于花桥通航的资料记载几乎没有,且处在川盆内陆,聚落如此繁荣兴盛,称作“旱码头”更合适些。
清末民初,日本东亚同文书院考察四川期间所绘制的“小川北路”(万县成都路)示意图,此图登载于1941年版《新修中国省别全志.卷一.四川省》。花桥已作为聚落地名出现在了地图上。
花桥获得繁荣兴盛,源于民国时期修建川鄂公路。川鄂公路最早前身,为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通的“广渠马路”,由川军第二十八军邓锡侯所部第十一师师长罗泽洲督建。民国十六年(1927年)罗泽洲设嘉渠马路总局,以县内“地皮股”、“租赋股”作为资金,招标出包修建。次年(1928年)建成广安县城至渠县境(界)段55.4公里,开支银元16万元,命名广渠马路(此段经过花桥)。全程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为晴通雨阻的简易公路,沿路大部分桥梁均是石台木面便桥⑩。民国十九年(1930年)计划从南充县长乐场往西,经隆兴场,蓬安县兴旺、济渡、罗家、南燕,广安花桥到渠县界牌修建一段直路(无需往南绕行岳池、广安城),当修至南燕场时,受军阀混战影响而被迫停止。直到1959年才恢复建设,1966年全面建成,今为G318国道主线路段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渠马路纳入川鄂公路整修段(简阳-遂宁-南充-岳池-广安-渠县-大竹-梁山-万县-苏拉口),二十五年(1936年)全线开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8月,广安县筑路委员会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征集民工8-10万人,截弯降坡,加铺碎石,改造桥梁。待改造后,为泥结碎石路面,桥梁改筑永久性石拱桥,开支银元16.4万元,广安县境内由岳池入境,经广门、浓洄、协兴、悦来、花桥入渠县界,县境段长65.4公里⑫。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川鄂公路全线通车,在抗战中发挥着巨大贡献!并与川陕、川湘、川黔、汉渝等多条西南大后方公路,被共同称为“抗战生命线”。花桥作为毗邻广、蓬、渠三县边界点的交通型场镇,使得大量人口来此聚集,从而促进商业、物贸等一系列发展。
今花桥镇西场口,G318国道入场处,公路道班也设在这里
民国十年(1921年)花桥镇改置大有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复改花桥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撤花桥镇,析分大有、沙溪两个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再度将大有、沙溪两个乡合并为花桥镇。1949年建立新政权,1953年分设花桥、月山、大有、蒲莲、消河、双山6个乡,时属广安县第五区(花桥区);1958年组建花桥公社(1966-1971年曾改名东风公社),1959年亦从花桥公社切块设花桥镇(1966年回并公社)。1984年公社直接改镇。1998年划属地级广安市广安区,2019年消河、蒲莲、大有三个乡撤销并入花桥镇⑬。1953年那次“析分6乡”,作为花桥“母场”(引用‘母城’概念)的大有,算是借地留名与复归。
今花桥镇政府位于场镇南侧的天一门社区,不但没有院落围墙,就连办公楼与居民楼也融合在了一起。
八十年代末某幅《广安县地图》。当年县境最北端有花桥、消河、蒲莲、大有4个建制乡镇(都归花桥区所辖)。如果严格按照建制隶属,那时候广安“北大门”应为大有乡(即今花桥镇圣庙村关尔坝院子)。G318国道在广安境内经过的也是三个乡镇(消河-花桥-蒲莲)。2019年消河、蒲莲、大有全部撤并至花桥镇,花桥作为“广安北大门”与G318国道在广安唯一途经的建制镇,才算名副其实。
花桥镇中心,花渠路(东)、花南路(西)、广花路(南)、花营路(北)的十字交汇口,每条路均按照各自通达方向命名:东行渠县、西连南充、南通广安、北接营山,其中东西方向即G318国道过境路段。图右是花桥广场,图片拍摄角度由南向北。自路口北行约3.5公里到达原大有乡场集,小地名叫做伍家祠堂。1953年大有乡在此借地复归,1961年组建大有公社,1966-1971年间曾改名自生公社⑭,1984年恢复乡治,1992-1994年间一度并入花桥镇,2019年再度并入,现为花桥镇圣庙村所辖居民点,圣庙即广安市域全境最北端的行政村。而大有则是2019年并入花桥镇的三个建制乡中,唯一没有保留原专名的。
花桥镇中心十字路口,拍摄角度由西向东。花桥汽车站就设在这里,每天有多趟开往广安市区的营运小巴士,另有一些载客私家车等候停放。G85银昆高速公路花桥出入口距场镇约3公里,是花桥目前唯一的高速公路。高速开通以前,走G318国道往返途经花桥镇的车辆更多,现在被高速公路分流了不少,街区场景相对冷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花桥镇部分士绅于场上创办“私立广安燧生中学”,以纪念辛亥革命志士、黄花岗七十二先烈秦炳(字燧生)⑮,他是花桥镇隔壁的龙台镇人。燧生中学后来演变成为今花桥中学,老校区坐落沙溪河畔与场镇老街。2012年花桥中学全部迁入场镇西南角的新校区(毗邻镇政府),老校区原址在2022年开发建设了“燧生公园”及配套广场。
花桥镇利用沙溪河与中学原址打造的生态公园,自然环境优越,居民们多会来此散步、游憩。并围绕河道建设步行系统,工艺原料使用彩色沥青铺筑,路径串联场镇核心街区。
如今虽然早已不见清代修筑的那座“花桥”(仙景桥),但人们可通过能工巧匠,再建“新花桥”。新花桥为水泥钢筋结构,整体呈拱形,外观非常普通(内侧桥身栏杆上刻有浮雕),只能看作是当地居民对“老花桥”的一种情怀寄托罢了。
燧生公园占地面积约32亩,总投资2980万元,包括地下停车场、绿地公园和休闲运动广场三部分,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体育锻炼、休闲娱乐、车辆停放为一体。在绿地公园和休闲运动广场之间,沙溪河从中穿过,一座拱桥横跨于河流上方,拱桥名为“花桥”,桥身上的浮雕展现了花桥的人文历史,尽显花桥厚重文化底蕴⑯。
新建的这座花桥,是否为老桥原址不得而知。桥下沙溪河,又称“花桥河或消水河”,但现在水流量很小,已成为湿地。
沙溪河(花桥河、消水河)属渠江二级支流,河长43.48千米,广安区境全长39.37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发源于蓬安县罗家镇南燕社区点灯山(海拔500-700米左右),东南流至蒲莲社区入广安区境,在花桥镇张家坝折向东北,至消河村永清寺转向东南,经龙台镇云龙场,到龙台镇红光村双河沟(海拔258.4米)注入肖溪河。河道天然落差291.6米,平均比降6.71‰,多年平均流 量每秒1.35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268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9米。水能储量1261.6千瓦⑰。
桥头立有一块介绍花桥地名来历的石牌,选取了最具故事性的“新娘踩桥”说法。如果能在情人节、七夕节等涉及爱情的日子里,根据花桥得名传说举办主题类趣味活动,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倒可以作为一个引流点。图中右侧(南向)那排低矮的穿斗旧房,尽显老街残存留痕。
花桥镇聚落呈块状,由多条街巷共同构成“井”字型格局。图为眺望“新花桥”对面(北向)的广场与住宅。广场更为场镇居民带来了休闲、游乐以及避险的宽大空间。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刊刻续补版《广安州新志.卷四.山川志》对沙溪河的文字记载。如今除了上游修建起水库,大致走向没有变化。沙溪河流到龙台镇后,场中又称“龙台水”。
花桥老街当年最繁华的“中街”,从沙溪河畔北行通连邦龙街(老街骨架道路之一),现在大部分都已拆除,变为了一条“半边街”。右侧住宅叫做“中街小区”,遂按照地点直接取名。而与住宅紧靠的那栋穿斗房屋曾经是“广安区第二人民医院”(花桥镇中心医院)所在地。
与中街呈纵向并排的盐市街,顾名思义为开展盐业交易与集散的地方,并设有市场。花桥的盐业资源,主要来自四川中部的潼射盐场(三台、蓬溪、射洪区域),通过小川北路或周边各条僻路运输到达。“射洪、蓬溪的食盐……俱为出产大宗”⑱,民国时期贸易繁盛。
中街残存的几间旧房上,挂满了簸箕、蒸笼、锅灶等炊事用具,这里现在是一家承办乡村传统宴席(俗称‘坝坝宴’)的作坊门店。看来最近应该没有业务,所有用具都平静的挂摆着,借以点缀花桥老街最后一丝“烟火气”。
眺望花桥场镇与周围空间环境。花桥镇全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面为低山,林业葱郁;东面是平坝(兼有浅丘),农耕发达,号称“广安小平原”⑲。
位于花桥场镇东南方向约1.5公里的丰收广场(广安-花桥公路旁),这儿是花桥镇的一片核心农耕种植地,采取了“稻油轮作”的耕种模式,即每年一期油菜(当年9月播种-次年5月收割),一期水稻(当年5月播种-9月丰收)。目前水稻正处于播种后的萌芽生长期(拍摄于2025年6月)。每当春天时节来临(2月中旬-3月下旬),丰收广场周围将盛开大片油菜花海,吸引了众人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还衍生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⑳。
(三)花桥西界
从花桥场镇沿着G318国道往西行驶,过蒲莲场(原蒲莲乡)后,便进入一段海拔约500-700米左右的低山区,地貌属“川中台拗龙女寺穹窿旋转构造”,山体呈弧形平缓褶皱,出露地层为“侏罗系遂宁组软泥岩夹薄层泥质砂岩,受风化侵蚀较明显㉑,主要峰丘有点灯山、石梯山、尖角山、栀子垭、檬子垭、钟离寺山等。在山林与平坝倾斜过渡带(小地名称‘大岩口’)修建了一座“花桥水库”,故该水库又称“大岩水库”,修建于七十年代,为广安区西部边界深丘地形中的一座重要水利工程。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15.10平方千米,主河道长7.49千米,主河道坡降为25.9‰。水库总库容536万立方米,正常水位相应库容404万立方米。水库现控灌花桥镇24个行政村、149个小组,设计灌溉面积14200亩,有效灌溉面积13000亩,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生态修复等综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利工程㉒。2020年4月30日,花桥水库作为水利风景区开放对外游览。
花桥水库局部风貌
2022年开工建设的四川省“亭子口引嘉灌溉工程”(四川‘五横六纵’生态水网核心项目),也将花桥水库纳入其灌区补水范围,计划2027年全面投入运行。建成后具备农业灌溉、城乡生产及生活水源供给等一系列功能,其中广安市域内的灌溉面积139.5万亩㉓。图为花桥水库拦河坝。
当看到这块“绿底白字”的欢迎门框时,就已经来到了广安边界。该边界点位于花桥场镇西侧约10公里,G318国道过蒲莲场后开始盘绕上山,在此越岭广(安)南(充)交界处的峰岭深丘。
边界点的小地名直接叫做“广安垭口”,结合实地方位,更显通俗易懂。目前两侧基层管理建制: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六角村1组/南充市蓬安县罗家镇南燕社区1组。而这里与花桥镇东面和达州市渠县接壤的边界点(界牌),在各自地形环境上,则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空间风貌(西面山林,东面平坝)。另根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的“界线界桩”信息标识,该边界点设有广安与南充两座地级市之间的第12号界桩,但这次在现场没有看到,也许隐藏在附近某高坡上或草丛里。很多时候官方界桩并非完全立在交通干道旁以及某明显的位置,需根据《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2008年民政局第36号令颁布)参照执行,还有双方地/县级主管单位在开展界线划定时的“勘界协议书”。
虽然没有看到官方编号界桩,但这块国道里程桩两侧却分别写着“蓬安界/广安界”专名,正好与旁边“蓝底白字”的地级市专名界牌相对应。G318国道广安段(包括广安市与广安区)从广渠界牌到广蓬垭口全长16公里,也是这条中国著名景观大道唯一擦边经过广安的辖域。
广安垭口边界点距离蓬安县南燕场仅800米,沿着G318国道这段路下山即到。南燕也在边界位置矗挂了一块地名指向牌。
南燕场旧称“南雁子”,但在清末这里仅有几间破烂茅店,来往客商,常遭抢劫,人们怒称“烂院子”。后来挖基拓场时,发现有一对石蛋,哪知第二天凌晨,石蛋孵化成一对燕子(也说大雁)腾空向南飞去,当地人便口传“石蛋跃变南飞燕”,遂将“烂院”谐音改作“南燕”(或称南雁),算是摒除了贬义地名。民国先后设置有南燕乡、汉南乡(与银汉乡分合)等建制,1952年民主建政。1958年组建红专公社,1961年改称南燕公社(其间还一度改称过‘飞跃、新生’等专名)㉔,1983年恢复南燕乡,2019年撤销南燕乡并入罗家镇,老场集成立南燕社区。
南燕场街景,撤乡并镇后,人口外流更多,午后场上非常冷清。图右白墙蓝窗大楼是以前的乡政府办公室,现为基层消防队驻地。
原小川北路,今318国道都途经了南燕场,目前这里每月逢新历3、6、10日为赶场期。场上除南燕社区外,还驻有陡梯子村。清代光绪年间时任四川按察使方浚颐著写过一本《出蜀记》,在对小川北路进行地点记述时,就提到了“南雁子”㉕。
坐落在南燕场南侧的“点灯山”,海拔约700-800米左右,属广(安)南(充)边界上的低山峰丘。“点灯”地名应源于四川民间某节日或庆典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了乡土地名,类似称谓有“点灯、天灯、挂灯、灯杆”之类㉖。
广安垭口边界点通向点灯山的机耕道路,现已全面硬化
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册.广安县分幅》对花桥公社及周边区域的信息标注。通过图中地形渲染可以看出花桥“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空间要素“泾渭分明”,地形格局并由西往东呈倾缓过渡。按照花桥的区位与规模,如果放在冀中平原,应该会设置一座县城。
文尾备注——
① 公众号“广安区微发布”:“四川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名单正式出炉,广安区花桥镇上榜!” 2022年6月25日
② 1988年《四川省广安县地名录.花桥区.消河公社》75页
③ 1982年《四川省渠县地名录.有庆区.定远公社》235页
④ 四川科技网.地方报道 :“广安,锦绣田园 天府粮仓” 周宇 2024年8月1日
⑤ 公众号“广安微发布”:“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稻田+”融合发展,稻虾共绘好“丰”景!” 李昌泓 2024年4月15日
⑥ 1994年《广安县志.城乡建设.主要集镇.花桥镇》 600页
⑦ 近年来涉及小川北路走向研究的学术类文章, 主要有:蓝勇《历史时期小川北路与四川盆地地缘格局演变》、张颖《小川北路、川东路与万梁古道》、金生杨《小川北路的历史走向及其成因》,本篇记述均对三篇文章中的信息做了详细参考。
⑧ 公众号“广安区微发布”:【家乡记忆】——“承上启下”之花桥 2020年12月13日
⑨ 公众号“方志四川”:希望的田野 李洪峰 2025年3月29日
⑩ 1994年《广安县志.交通.公路/省道.川鄂路县境段》498-499页
⑪《广安市广安区志1986-2005.交通.公路建设》609-610页
⑫《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广安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研究” 舒建明、李政、肖杰贵
⑬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 词条
⑭ 1988年《四川省广安县地名录.花桥区.大有公社》77页
⑮ 1994年《广安县志.城乡建设.主要集镇.花桥镇》601页
⑯《广安日报》:“广安区花桥镇:燧生公园成花桥新‘门面’” 张国盛 龙凤 2024年4月17日
⑰ 1994年《广安县志.自然环境.河流.花桥河》77页
⑱ 参见金生杨:《小川北路的历史走向及其成因》一文
⑲ 1988年《四川省广安县地名录.花桥区.花桥公社》73页
⑳《广安日报》:“金色广安·春归花桥”2025广安油菜花季活动启动 龙俊帆 2025年3月11日
㉑《广安市广安区志1986-2005.自然环境.地质地貌》 89页
㉒ 广安区人民政府官网.中小型水库.花桥水库介绍
㉓ 广安市水务局官网:“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亭子口灌区一期广安片区建设正式启动” 2022年7月29日
㉔ 1985年《四川省蓬安县地名录.罗家区.南燕公社》 151页
㉕ 参见蓝勇:《历史时期小川北路与四川盆地地缘格局演变》一文
㉖ 公众号“巴蜀文史”:“地名|灯杆、灯树与天灯” 徐平 2025年2月11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