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口的大街小巷间,“红坎坡”这个地名像一枚被岁月摩挲的旧章,盖在海府大道与博爱南路的交汇处。如今这里是车流穿梭的城区,但若细听老辈人的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里,既有红土的质朴,也有历史的沉郁。
“红坎坡”的得名,藏着最直白的地理密码。海南的红壤是出了名的,土壤里的氧化铁让土地常年泛着红褐光泽,雨后更是红得透亮;而“坎”在本地话里,专指那些高低起伏的坡地。早年间,这里还是片未被开发的野地,红土铺展,坡势缓急交错,村民见了,便顺口叫成“红坎坡”。名字不加修饰,却像土地自己说的话,一听就知道是哪片地方 —— 红的土、带坎的坡。
这片坡地的记忆,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血色。
老一辈人还记得,几十年前,红坎坡周边多是农田。红土虽看着“烈”,却格外肥沃,种出的地瓜甜、花生香,附近村民常扛着锄头来耕作。坡上有几棵老榕树,树影婆娑,农人们歇脚时就在树下抽烟、聊收成,孩子们则光着脚在红土上追跑,裤腿沾着红泥,笑声能传得很远。
但红坎坡的历史里,更有一段不能忘却的沉重 —— 这里曾是刑场,见证过众多革命志士的慷慨悲歌。
1929年2月,中共海口市委委员云昌江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同年7月27日,与其他革命者一同在红坎坡英勇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
1929年7月,中共琼崖特委书记黄学增因叛徒告密被捕,尽管敌人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始终怒斥反动派的卑劣行径,最终在红坎坡被杀害,年仅29岁。
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师长王文宇在养伤时不幸被捕,狱中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严守革命秘密。同年7月,这位为琼崖红军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指挥员,在红坎坡从容就义,年仅31岁。
这些烈士的鲜血渗进红壤,让“红坎坡”三个字,从此多了层悲壮的分量。
如今的红坎坡,早已被高楼、商铺和马路覆盖,当年的坡地成了平坦的街道,红土藏在了水泥下。但“红坎坡”公交站的牌子还在,上车下车的人们或许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曾有过农田的清香,也有过先烈的热血。
它就像个沉默的见证者,名字里刻着地理的模样,记忆里装着时代的碎片。红土依旧在地下沉睡,而那些关于生存与信仰、平凡与壮烈的故事,便随着这个地名,在海口的岁月里慢慢沉淀,成了城市年轮里一道独特的印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