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6月1日至8月7日曲靖市接待避暑游客16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1%。其中,持证登记省内市外44.51万人次,持证登记省外93.15万人次,民房及其他住宿22.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1.02亿元,同比增长15.51%。其中,持证登记省内市外花费9.4亿元,持证登记省外花费19.68亿元,民房及其他住宿花费11.94亿元。
此心安处是吾乡
曲靖避暑旅居人的生活长卷
当夏日的热浪卷着都市的喧嚣,当空调的嗡鸣成了生活的背景音,当时代的脚步催促着人们奔赴心之所向,总有一些身影,怀揣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喧嚣的故土出发,循着清凉的风,落脚在曲靖。
他们或许是提着行李箱的银发老人,是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这些避暑旅居的小人物本是大时代里的一粒沙,却因一场关于避暑的迁徙,悄悄改写着生活的轨迹。
他们带着故乡的印记,在曲靖细细体味着这片土地的美好,把避暑的暂住过成了扎扎实实的日子。记者走进几位在此避暑旅居的人,看他们在他乡的烟火中,把生活过成向往的模样。
广东王奕盛:从避暑客到创业新市民
盛夏的曲靖,清风拂过路边的梧桐叶,带来19.7℃的舒爽。在麒麟区益宁街道70花柯·曲靖时光一家透着文艺气息的面包店里,店主王奕盛正给顾客介绍刚出炉的新款面包。
“你看,这天气多舒服,在老家这会儿一定要吹空调。”他笑着擦了擦手,一口带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亲昵。
谁能想到,这个把面包店经营得红红火火的创业者,最初只是来曲靖避暑的过客。
2023年,27岁的广东人王奕盛踏上曲靖的土地。一半是来感受曲靖的清凉气候,一半是帮哥哥打理没啥起色的面包店。本想只是短暂帮忙,可一个月过去,店铺竟在他手里渐渐有了生气。眼看就要回广东上班,老家盛夏的闷热撞进记忆,再对比曲靖的凉风,曲靖凉爽舒适的气候深深吸引着他;还有这座城市慢悠悠的生活节奏,比起广东的快节奏,他忽然觉得,这里的“慢时光”更让人踏实。于是决定在曲靖闯一闯。他回广东辞了工作,回到曲靖创业。
既然要创业,就得拿出十足的干劲。
多方奔走,他嗅到了70花柯·曲靖时光潜藏的商机,干脆租下两间相邻的铺子,一间烤面包,一间煮螺蛳粉,把南方的甜香与西南的热辣,都搬进这方天地。
说干就干,但异乡创业的顾虑也曾让他犹豫。
“最怕手续复杂、沟通不畅,毕竟是外乡人。”让王奕盛意外的是,当他带着想法找到麒麟区益宁街道时,工作人员递上的“一次性告知清单”让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从营业执照办理到卫生许可审批,需要哪些材料、跑哪些部门、多久能办好,一条条写得清清楚楚。从手续办理到日常经营,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常主动上门问需求、解难题。“那份热乎劲儿,让我这个异乡人心里暖烘烘的。”
“整个过程最打动我的,是政府真情实意在为创业者着想。”王奕盛说,曲靖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除了气候之外,给他的第二份惊喜。
选址、装修、招工,一切都顺顺当当。哥哥关掉了原来的小店,过来给他搭把手,擅长糕点手艺的哥哥守着面包房;王奕盛则里外张罗,把两间店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让螺蛳粉够地道,装修期间他特地跑去广西柳州,把那股“辣、爽、鲜、酸、烫”的味道学回来。
2024年6月,两店同时开张。面包店松软的芝士猪扒包、香甜的杨枝甘露碱水棒等面包很快俘获了顾客的胃,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螺蛳粉店酸笋的独特香气飘出巷口,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宝藏小店”。每天饭点,店里店外总是坐得满满当当,食客辣得直冒汗,却笑着说:“配上曲靖的凉风,这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年多光景,两店的生意都不错,尤其是螺蛳粉店很火爆。王奕盛的日子也像发酵的面团一样,越发饱满。
“曲靖人实在,勤快,不排外,熟客见了面会主动打招呼,有啥事情也乐意帮忙,这份温暖在老家少见。”去年,他索性在曲靖买了房,把临时落脚变成长久定居。房产证上的地址,成了他在曲靖最踏实的坐标。
更让他欢喜的是,姐姐、姐夫听说这里气候宜人、环境好、教育好,加上他正琢磨着把生意再做大些,一家人千里迢迢搬了过来。“姐姐管财务,姐夫帮我拓新店,这下更有底气了。”眼下,麒麟西路的面包店马上要开业,冯家冲小康城的螺蛳粉店在谈合作,明年还计划在麒麟城中心再添一家新店……王奕盛心里的版图,正跟着曲靖的凉风一起生长。
傍晚时分,前来就餐的食客三三两两走进店里,王奕盛忙碌起来。“老板,今天有新菜吗?”“有呢,要吃什么,我给您点。”
他笑着应着,声音里满是底气与欢喜。这份欢喜,混着面包香、螺蛳粉香,在19.7℃的晚风里,酿成了属于他的,曲靖新故事。
重庆杨渝华:五十余篇美文里的“曲靖情缘”
阳光透过麒麟水乡的银杏叶洒下斑驳光影,杨渝华坐在石凳上,指尖在手机上飞快跳跃,又一篇赞美曲靖的文字正在酝酿。
打开她的微信朋友圈,一篇篇已发布的文章标题整齐排列:《与荷花再约》《曲靖老街》《曲靖南城门》《曲靖五馆一中心》《麒麟的天空真美》《游寥廓山公园》《曲靖的菜市场》《保存在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五十余篇游记系列映入眼帘。点开细读,字里行间皆是这个重庆避暑客对这座滇东小城的炽热告白。
杨渝华与曲靖的缘分,始于去年那个被高温裹挟的夏天。
“重庆的七月,走在路上像踩在火炉边,就是一个大烤炉。”回忆起初次来曲靖的缘由,她笑着说:“听朋友讲曲靖就是个‘凉都’,夏天平均气温二十多度,抱着‘逃离’的心态就来了,没承想,一脚踏进曲靖,就喜欢上了。”
去年七月,75岁的她第一次来曲靖,待了一个多月。喜欢摄影、写作的她,常乘坐免费公交车四处打卡。她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带着深度体验的心思,把脚步放慢,把目光放细,走到哪就拍到哪、写到哪。
从寥廓山的晨练人群,到南城门傍晚的霓虹灯光;从麒麟水乡的绿意盎然,到麒麟天空的澄澈蓝白;从现代文化到历史韵味,她的手机里装满了曲靖的美景、美食和文化,键盘下则流淌着对这座城市的细腻观察。“你看这路,又宽又平,哪怕是小巷子也干干净净,走在路上心里都敞亮。”她翻出手机里存着的照片,翠峰路的林荫大道、沾益郊区的田间小径……“重庆多山,路陡弯急是常态,到了曲靖才知道,原来走路也是种享受。”
在《麒麟的天空真美》一文中,她写道:“漫步麒麟花园 ,蓝天白云,这里的街景漂亮,道路宽敞干净,车水马龙,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让人心情愉悦。这里的生活节奏既快又慢,既有城市的繁华,又有生活的惬意。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仿佛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在这里,感受到了曲靖的独特魅力。”
她还在文中真挚表达着对曲靖的热爱:“感谢你们的热情好客,真诚善良,勤劳朴实,乐观开朗,热情大方,包容大度,乐于助人,不计得失,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为你们点赞!”
她的文字里没有华丽辞藻,却把南城门的车水马龙、菜市场的烟火、爨宝子碑的厚重,都写成了心头的牵挂。
每拍一幅美照,每写一篇美文,她都在资阳大众网发布,这些带着真情实感的文字和图片,很快在网络上引起关注,评论点赞声不绝于耳。“没想到曲靖这么美”“曲靖真是个宜居的好地方”。有重庆老乡私信她询问曲靖拍照佳地;有北方的网友好奇曲靖蒸饵丝到底是啥味道;更有人说,看了她的文章,生出了来曲靖的念头。
“这些文章少的也有七八千人,多的有四万多人浏览,大家都喜欢看。” 说到这儿,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原来我写的不只是风景,是能让更多人发现曲靖美的‘介绍信’。”
“走过全国各地很多地方,还是觉得曲靖好,尤其适合避暑旅居。”今年7月,她如约又来到曲靖。
7月31日这天,她受邀参加麒麟区益宁街道牛街社区组织的川渝避暑旅居客“爨文化+美食+非遗”一日游活动。终于看到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爨宝子碑,她难掩兴奋:“去年来曲靖,看到曲靖一些大街上都有这个‘爨’字,第一次见到这个字,很好奇,就在网上查看了一些知识,了解到曲靖独一无二的爨文化,一直盼着能亲眼目睹,没想到今年愿望实现了。”第二天,她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保存在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一文发布在网上,受到广大读者点赞。
这次在曲靖,她说要呆到八月底,打算走完去年没逛的街区,去到没打卡的景点,再用镜头与笔墨,记录下更多曲靖的美,书写属于她的独家记忆。
湖南万慧:从过客到故乡的心动轨迹
“曲靖美嘞,曲靖美,美美的曲靖、爽爽的曲靖,青山含黛水含情,清风送爽人陶醉……”清晨的瑞和公园,一曲即兴改编的歌词顺着林间小径飘远,66岁的万慧沉醉在歌声中。
来自湖南常德的退休教师万慧,已是第三次踏上曲靖的土地。她用歌声、文字和满腔热忱,把曲靖酿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更带动200多位老乡跨越千里来赴这场清凉之约。
万老师与曲靖的缘分,像一阙渐入佳境的乐章。
2023年夏天,常德的天被闷热紧紧裹着。万老师听四川朋友说起,云南第二大城市曲靖是个避暑旅居的好地方,便在网络上查询,了解到曲靖不仅有夏天19.7℃ 的清凉气候,还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多次入选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麒麟区更夺得“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
“不看不知道,一看心一跳,当时看了曲靖有这么多‘金字招牌’,就有了想来的冲动。” 便拖着行李箱拉着老伴来了趟说走就走的避暑游。
万老师清晰地记得,在曲靖北站刚下火车,一股清风扑面而来,顿时神清气爽。出站问路时,陌生人热情地指引帮助他们,“当时激动又兴奋,心里好温暖,这是来对地方了。”万老师激动地说起那时的情景。
来到曲靖的第二天,万老师来到瑞和公园,看见一群人在唱歌,忍不住凑上前问“能不能也加入其中”。受到本地人欢迎后,万老师每天参与唱歌娱乐。在这里,她的拿手好戏找到了用武之地。万老师曾在当地的老年大学教钢琴,熟知音乐的她,时而帮艺术团队员校准音调,时而挥舞手臂当指挥,时而盘腿坐下聊乐理,时而排练非洲鼓,每天其乐融融。“万老师,你的指导让我们的演唱水平提高了很多,认识你是我们的缘分。” 艺术团的人看在眼里,热情邀请她参加演出,她甚是开心。
她开心的事不止这些。
“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菌子,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摆在摊子上像彩色的小伞,看得人眼花缭乱。”说起第一次在菜市场的“奇遇”,万老师至今难掩兴奋。她蹲在菌子摊前拍照,还跟摊主讨教每种菌子的做法。当天,她和老伴煮了一顿菌当晚餐,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配文:“在曲靖,连吃野生菌都是件浪漫的事。”
“以前在电视、抖音上看到云南盛产菌子,没想到在曲靖能吃到如此鲜美的野生菌,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万老师的盛赞中,她爱上了吃菌子,隔三差五就变着法儿烹饪。
要回老家时,有一天看到小区一小伙在晒菌子,她试探着问能不能买些带回去分享给亲人朋友。小伙二话不说装了一大袋,说啥也不收钱:“带回去尝尝。”“那袋菌子少说值几百元,心里太温暖。”万老师一直记得那份沉甸甸的善意。
这样的温暖,在两个多月里不断上演。
“万老师,刚蒸的玉米,趁热吃。”住在隔壁的邻居端着碗敲开了门;“万老师,明天我们去山上采菌子,要不要一起?”小区住户在楼道里喊她……在万老师租住的地方,她成了街坊们惦记的避暑人。
“这些事不大,却像一股暖流,把我和这座城市紧紧系在一起。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的味道,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就是曲靖人了。”万老师情深意切地说。
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热情,像种子落在她心里。
“曲靖的天,是洗过的蓝;参与文化活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社区篝火晚会,体验丰富多彩的避暑生活……” 万老师的朋友圈,成了“曲靖推介专栏”。她发的曲靖避暑旅居生活的视频,总能引来几十上百个赞。
“万老师,曲靖真有这么好?我也想带孙子去。”“万老师,你住的小区还有空房吗?”评论区里,越来越多湖南老乡打听曲靖。万老师把自己知道的租房信息、游玩路线、美食地图都分享给老乡。
去年七月,她如约回到曲靖。瑞和公园的歌声里,多了十几个湖南乡音。那次除了她和老伴,还有几十个湖南人相继来到曲靖。她一刻不停歇,带着老乡找房子,带他们逛公园、吃美食、去马龙苹果园摘果子。一群人把日子过成了歌。
今年七月,万老师再次买了来曲靖的火车票。“心里头有个声音总在说‘回去看看’,就像惦记着老家的亲戚。”这一次,她和老伴租了套带阳台的房子,每天早出晚归,过成了“曲靖居民”。
如今,已有200余名湖南人跟着她来避暑,有人住一个月,有人像她一样住两三个月。万老师翻着群里的聊天记录,满是自豪,“好多人说曲靖好在,来年还来。有老乡带孙子来,孩子天天在户外跑,晒黑了却结实了不少。”
“今年我要住到十月才回去,还想在曲靖买个房子,慢慢琢磨。”她望着窗外的蓝天,语气坚定地说:“在曲靖,我真切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一次又一次的感动,随时点燃我想写点什么、唱点什么的激情,以前总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现在才算真正懂了。”
动情处,随着万老师的手臂挥动,“曲靖美”的旋律缓缓流淌:“曲靖美,美在山水间;曲靖暖,暖在人心间……”歌声里,是一位避暑旅居客对珠源大地的深情告白,更是一座城市用温暖与包容,写下的“他乡即故乡”的动人旋律。
记
者
手
记
曲靖是一个开放、包容、文明、宜居的城市,无疑也是一个温暖的城市。正是这些特质交织成的引力场,吸引了天南海北避暑旅居客的到来。
走在街头,听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交织,看着银发老人在公园里舒展筋骨,望着异乡创业者忙碌的身影,这场关于“清凉”的迁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避暑,而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里,为生活描摹的新可能。
走近他们,也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跨越千里,一次又一次奔赴曲靖。答案就藏在王奕盛面包出炉的香气里,在杨渝华字里行间的温度里,在万慧歌声的热忱里。当时代的脚步催着人们向往更好的生活,这些带着行囊和梦想的人,在19.7℃的清风里,把“暂住”过成了“日子”,把“迁徙”走成了“归处”。
这大抵就是生活最好的模样,无论来自何方,总能在一片土地上,寻到属于自己的安稳与热爱。而曲靖,正用它的清凉与温情,接纳着每一个奔向这里的人,续写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家”的故事。
曲靖融媒记者 李琳娥 杨春慧
来源:掌上曲靖客户端
实习编辑 | 杨娜
编审 |杨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