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时间,我来到昆明旅游,这座被大家称为“春城”的云南省会,总给人一种“四季如春”的惬意感。某天我和当地朋友闲聊时,他提议道:“带你去逛逛菜市场吧,那儿才是昆明最有本地生活气息的地方。” 我原本以为昆明菜市场只不过是寻常之处,没什么特别的,可谁知道当我一脚踏进去,竟让我连连称奇。
昆明的菜市场,简直就像个“云南特产博览会”。货架上摆着颜色各异的特色水果,竹篮里躺着裹着泥土的野生菌,连辣椒都分着小米辣、皱皮辣、涮涮辣等好几种——好多东西别说见,以前听都没听过。摊主们操着自带滇味的普通话吆喝,空气里混着鲜花、水果和香料的气息,热闹又鲜活,看得人眼花缭乱。
然而,当我瞥见价签上的数字时,却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昆明的菜价未免也太贵了吧?” 这菜市场里的价格数字,乍一看怎么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菜市场物价还高?我心里忍不住直犯嘀咕:难道因为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运输成本比较高,物价才会这么贵吗?
我把疑惑说给朋友听,他听完却哈哈大笑:“你再仔细瞅瞅,价钱后面的单位是啥?”于是我凑近一看,瞬间恍然大悟——原来价签上印的价格单位是“公斤”,并非咱们内地通常所习惯的“市斤”。这么一算,昆明菜市场里的物价就瞬间变得合理起来。这场因计量单位引发的“误会”,简直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但为什么昆明的价格都用公斤,可国内其他大多数地方用的通常都是市斤呢?” 我依然表示不解。毕竟在全国大多数城市,菜市场、超市里标的物价单位都是“市斤”,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默认的生活常识。
昆明当地的朋友就跟我解释说,云南大部分地方用的物价单位其实也是“市斤”,唯独包括昆明在内的少数城市习惯用“公斤”。这背后,据说和一条百年前的铁路有关——当年滇越铁路通车后,昆明作为沿线重要城市,成为云南对外交流的窗口。而滇越铁路由法国人主持修建,采用的都是公制单位,久而久之,“公斤”的计价习惯也随着滇越铁路在昆明扎了根,一传就是上百年。
现在想想,这小小的计价单位里,隐藏着的其实是昆明这座省会城市的开放基因。百年前,它借着铁路与世界接轨;如今,这份独特的计价单位习惯又成为了城市的一枚“隐形标签”,既带着历史的印记,又透着几分可爱的“反差”。
后来我在昆明多待了几天,发现不止菜市场,还有包括超市里的肉类、水果,甚至路边摊的小吃,只要论重量卖,价格大多标的都是“公斤”。后来我去买水果,摊主说了个价钱,我条件反射地觉得贵,转念一想计价单位,立刻反应过来是应该换算成市斤,价格才合理了,于是我又忍不住为自己的“条件反射”笑出声,想要习惯确实还得下一番功夫啊!
那么,你来过云南昆明旅游吗?有没有在昆明菜市场里遇到过这种公斤计价的“价格误会”呢?你还知道国内其他哪些城市有类似的“特殊”生活习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大家也长长见识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