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几声低沉轰鸣,竹筏悄然荡入江心,鸭绿江的水流温柔托起筏身,凉飕飕的江风瞬间包裹全身。盛夏的燥热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眼前是开阔的江面,一侧是中国集安连绵的青山,一侧是朝鲜苍茫的田野,我们乘坐的竹筏,正漂流在一条天然国境线上。
羊鱼石漂流景区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东北方向约11-15公里处,沿着集青公路即可抵达。这里最负盛名的便是鸭绿江中那块被称为“羊鱼头”的奇石。它巍然矗立江心,高达15米,却因水位变幻而呈现不同姿态——涨水时显露宛如羊头的上半部,水位下降后又化身为鱼尾形态,栩栩如生。当地百姓世代相传,唤其“羊鱼头”,景区之名由此而来。
竹筏顺流而下,12公里的漂流旅程徐徐展开。河道被划分为长、中、短三种游程,我们选择了中等时长,约60分钟的水上漫行。竹筏轻巧掠过水面,浪花偶尔调皮地拍上筏板,惹得孩子们一阵嬉笑惊叫。抬头四望,两岸青山如翠屏环抱。中国一侧,奇峰竞秀,“圣象吸水”石像惟妙惟肖,乌龟山沉稳匍匐,美女峰风姿绰约,大鹏展翅欲飞。而更令人频频回望的,是对岸异国的风景。
随着竹筏漂流,朝鲜一侧的景致如画卷缓缓铺展:车哥坪水泥厂庞大的轮廓在丘陵间显现;零星分布的民居炊烟袅袅;
偶尔可见小学生模样的身影奔跑在村道间。更有一处采料基地的崖壁上,赫然可见四个巨大的朝鲜文字——“自力更生”,成为游客镜头争相捕捉的独特画面。
当竹筏经过靠近满浦市的江段时,朝鲜第三大城市的建筑群在天际线上勾勒出别样的轮廓。一江之隔,两种风情。
漂流不仅穿越空间,更在历史长河中溯游。竹筏漂至羊鱼头石附近,岸边可见一处古旧渡口。这里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当时已有船只往来穿梭。
到光绪初年,朝鲜一侧建起正式渡口;光绪末年集安设县后,渡口船只往来日益繁忙。民国初年,下羊鱼头村已设有缉私分卡、邮政代办所和公安分驻所,管理着两岸货运客运。
这个渡口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1946年集安解放后,原来的“上羊鱼头村”和“下羊鱼头村”更名为象征新生的“上解放村”和“下解放村”。
在解放战争烽火中,渡口成为连接集安与朝鲜的生命线——当国民党军队占领集安城时,这里仍牢牢掌握在民主联军手中,成为撤退联络的关键通道。而抗美援朝期间,羊鱼头渡口的工作人员更是在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下坚守岗位,保障物资运输。硝烟散尽后,这里才恢复平静的客货运输。
竹筏漂过水流湍急的“满天星哨”,船长熟练地撑篙转向,讲述起“一撑跳、老虎啸、孩子哭、妈妈叫”的古老传说。鸭绿江古称马訾水、益州江,直到唐代因野鸭成群嬉戏于碧绿江面,才得名“鸭绿江”。一江碧水承载着多少故事,多少悲欢。
如今,羊鱼石景区正焕发新姿。漂流区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提供竹排、游轮、快艇等多种体验方式。岸边的羊鱼石露营基地已经落成,帐篷区、亲水民宿、烧烤区点缀江畔。当地村民借旅游东风办起民宿和农家乐,在家门口实现增收。集安也因边境旅游的突出成就,荣膺“最佳边境旅游试验区”称号。
竹筏轻靠终点码头时,夕阳已为鸭绿江镀上金边。回望江面,羊鱼头奇石在暮色中成为一道剪影。界河上的漂流,漂过奇峰丽水,漂过异国风情,漂过百年渡口烟云,最终漂进一段难忘的夏日记忆。江风依旧清凉,而江水无声奔流,带着两岸的炊烟与笑语,共赴黄海——仿佛从未有过烽火,只有永恒的和平倒映在碧波之中。
一篙点破两国界,半日看尽百年烟。
竹筏下的碧水,托着历史与当下的双生倒影,
在鸭绿江上漂流的,不只是旅人,还有被江水揉碎的时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