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浙江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5—2035年)》公示结束,这份历时两年编制的规划,为未来十年湿地保护与发展描绘新蓝图。规划在延续“生态优先”理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化赋能”战略,计划通过系统保护、智慧管理、文旅融合等举措,将这片469.77公顷的湿地打造成长三角湿地保护的示范窗口。
新规划的最大变化是湿地公园范围的优化调整。通过整合永久基本农田、村庄等区域,并调入浙东运河东部部分河段,湿地公园总面积确定为469.77公顷,湿地率高达93.63%。与2017—2021年的上一轮规划相比,新规划不仅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还首次将“文化资源保护”列为四大核心保护对象之一,包括黄酒文化、运河文化、鲁迅文化等绍兴特色文化。
规划图
“过去我们更侧重生态修复,现在则强调‘生态+文化’的双重价值。”绍兴鉴湖省级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吕清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规划特别增设了“湿地文化保护”专项,计划通过文化活动、生态展示厅、精品水道游线等方式,让游客深度体验绍兴的历史底蕴。
谈及规划背景,吕清海坦言,上一轮规划虽完成了86%的任务,但仍面临三大难题:农业面源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监测能力有限。比如游步道因农田政策被迫改线,部分区域监控盲区多,游客体验也有提升空间。
新规划直击痛点:未来十年将投入4.13亿元,重点实施环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智慧监测平台搭建、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文件显示,将新增水文、水质监测点各1个,土壤监测点3个,鸟类监测点5个,空气监测点2个,并搭建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并推出“智慧公园”数字平台。“以后除了定期巡查之外,在办公室也能实时查看水质数据,工作更加高效。”巡护员小李对规划中的“智慧公园”项目充满期待。
“湿地不仅是绍兴的‘肾’,更是‘文化基因库’。”绍兴东鉴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副经理董伟炳表示,新规划注重“水岸共生”,例如通过恢复水鸟栖息地,保护国家一级鸟类黄胸鹀,同时结合古越文化、治水历史设计研学路线,让生态保护可感知、可参与。
规划公示期间,也引发当地村民关注。陶堰街道南湖花庄村村民吴慧花告诉记者,村里已有不少家庭开办“渔家乐”,周末、节假日来游玩的人特别多,尤其是油菜花节、捕鱼节的时候,人山人海,村民日子都有了盼头。
“我们这里水好、景好,古越龙山绍兴酒鉴湖糯稻基地就建在东鉴湖旁边,现在又出了新规划,名头更加响了,我们肯定支持!”吴慧花兴奋地说。
来自杭州的摄影爱好者王女士对规划中的5处观鸟点充满期待:“以前拍鸟不知道要去哪里,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平台,还能学到湿地文化知识,体验肯定升级。”
骆海淼 摄
根据规划,湿地公园将分三期建设:前期(2025-2027)夯实生态基底,中期(2028-2030)完善文旅设施,后期(2031-2035)打造品牌IP。值得关注的是,“泥煤碳汇交易试点”“共富驿站”等创新项目被列入规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目前,规划进入批复阶段。这片承载着古越文明与现代生态梦想的湿地,正悄然酝酿着一场绿色变革。
来源:越城发布
编辑:邱丹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