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甘南小环线因绝美风光成网红旅游地后,不少游客却发出“风景很美,可我不会再去了”的感叹。景区内排队几小时、高价“景交车”黑烟滚滚、卫生间脏乱差等问题,让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变成煎熬。
这种初见惊艳,再遇失望的现象,并非个例。从爆火后迅速降温的小众海岛,到因服务跟不上而口碑滑坡的古镇,文旅行业似乎总在“一夜爆红—体验拉垮—游客流失”的短期怪圈里循环。
网红时代的文旅传播,往往带着强烈的“滤镜效应”。一张航拍的雪山草原、一段沉浸式的星空延时摄影,就能让原本沉寂的目的地瞬间成为流量焦点。但镜头里的诗和远方,终究要落地到现实的吃住行游购娱。
例如甘南小环线的问题在于,景区的硬件设施与管理能力,没能跟上社交媒体催生的“流量井喷”。村集体运营的“景交车”缺乏统一监管,旺季运力调配毫无预案,卫生设施因成本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这些细节的失守,让“网红光环”迅速褪色。游客带着被滤镜拉高的期待而来,面对的却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自然难以成为回头客。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流量思维”与“长期主义”的错位。不少地方把文旅发展等同于造网红、引客流,一门心思扑在营销上,却忽视了“流量变现”的前提是“体验支撑”。就像有些古镇,为了吸引游客盲目仿古,却连最基本的消防通道都留不宽;有些自然景区,只顾着收门票,却舍不得在徒步栈道、休息驿站上投入。这种“重引流、轻留客”的短视,使得很多目的地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打卡点。其实,文旅经济的核心从来不是来了多少人,而是留下多少心。能否让游客放慢脚步,甚至主动复游,才是衡量成功的关键。
破解短期怪圈,需要建立“流量预警—服务升级—业态拓展”的全链条思维。在流量预警层面,不能等游客挤爆了才想起限流。可借鉴一些成熟景区的做法,通过OTA平台预订数据、社交媒体热度监测,提前预判高峰时段,动态调整门票预约量,并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拥堵指数”,引导游客错峰出行。比如敦煌莫高窟早在多年前就实行“数字预约+应急票”动态调控机制,既保障了参观体验,也避免了过度拥挤。
服务升级不能只停留在“亡羊补牢”。甘南的“景交车”乱象,暴露了基层文旅管理的碎片化——多头管理导致责任不清,市场调节缺乏规范引导。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运营标准。要对景区交通、餐饮等服务主体实行准入监管,明确卫生、安全、价格的底线要求;设立专项基金,逐步改善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能让“没钱”成为服务缩水的借口。更重要的是,要把“游客体验”纳入考核核心,比如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对连续差评的服务商建立退出机制,让“服务好”与“收益高”直接挂钩。
业态拓展则是打破季节性依赖的关键。很多目的地的“短期怪圈”,源于业态单一导致的“旺季挤爆,淡季冷清”。甘南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与生态资源,若能在观光之外,开发徒步露营、民俗体验、研学旅行等多元产品,吸引不同客群在不同季节前来,就能避免“所有鸡蛋放在旺季一个篮子里”。就像云南一些村寨,通过发展“非遗工坊体验”“田园民宿”,让游客从“一日游”变成“多日住”,既平衡了客流,也提高了消费黏性。
游客的“不会再去”,其实是最直白的市场反馈。文旅发展不该是一场“赚快钱”的狂欢,而应是一场“细水长流”的修行。当地方政府少些“网红焦虑”,多些“绣花功夫”;当景区运营者少些“流量迷信”,多些“体验敬畏”,才能让“风景很美”的赞叹之后,不再跟着“不会再去”的遗憾。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