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流县林畲镇,毛泽东旧居前人潮涌动。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为游客指路、讲解历史。中华桂花文化园内,稚童踮脚轻抚桂花枝叶,家长温声提醒:“只看看,不摘叶。”停车场车辆停放整齐,地上不见垃圾。这是三明文明旅游的生动写照。
2024年,三明以“活力之城”入选《中国新闻周刊》年度案例。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238.92万人次,同比增长12.0%;全市游客旅游总花费269.39亿元,同比增长14.5%。数字背后,是这座“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要发源地”将文明基因熔铸于山水血脉的深耕。
薪火相传 文明植根
城乡何以文明有象?答案写在无数文明实践志愿者的行动里。
走进泰宁古城,街头巷尾、景区入口,随处可见“红马甲”。他们疏导着人流,耐心为游客指明方向,弯腰拾起地上的小垃圾,或是小心搀扶年长的游客走上台阶。这些身影来自校园、企业、机关,一张张热忱的笑脸,是“满意在三明”生动的传承。
73岁的退休教师甘木英,她的义工本上盖满了红章。“群里一喊,我就坐不住!”她笑着说,“能帮上忙,心里头就高兴!”这朴实话语,道出了无数三明文明实践志愿者的心声。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温度。泰宁全县660支服务队、2.3万名注册志愿者,汇成了流动的文明风景线。
文明出游,方不负绿水青山。在建宁县均口镇修竹荷苑,千亩荷塘碧波荡漾,粉荷亭亭玉立。来自福州的游客高女士带着孩子漫步栈道:“空气真好,荷花太美了。带孩子来,也想让他们感受这份美,学着爱护环境。”一旁的镇干部谢涵宇欣慰地点头:“现在游客素质高,乱摘荷花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

修竹荷苑
这份自觉,离不开“双向奔赴”的努力。漫步景区,科学布设的垃圾箱引导着绿色新风尚,专人维护的洁净公厕彰显着管理服务的温度,规划合理、充足的停车位有效破解了“停车难”的困扰。走进酒店、民宿,工作人员会主动问:“几位用餐?有啥忌口吗?”避免浪费的定制团餐很受欢迎。“倡导节约、杜绝浪费”的海报和点餐提示,在餐厅抬眼就能看到,“光盘”成了新“食”尚。
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源头,到新时代“满意在三明”的实践,文明薪火在这里接力传递。精心打造的“水墨丹山 静心泰宁”“八闽之巅 福源建宁”等11个特色子品牌,构建起“一县一品一特色”的全域文明旅游矩阵,让文明成为游客可感可知的温馨体验。
服务创新 温情织网
旅游服务的温度,丈量着城市文明的高度。在三明,细微之处见真章。
“以前找厕所急死人,现在方便又干净!”游客的一句感慨,道出了三明旅游服务品质提升的实在。旅游厕所电子地图100%标注、智慧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推广“所长制”、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提升10个精品、100个标杆、460个达标厕所)……“文明无异味”成了旅游厕所新名片。
智慧赋能,让旅程更舒心。新建改建的集散中心优化了客运接驳、行李寄存等服务;景区、酒店、特产纷纷入驻“沪明文旅康养‘五好’数智平台”,提供“一站式”数字服务。
在三钢工业旅游区、将乐玉华洞、清流天芳悦潭等智慧景区,信息展示、预约订票、刷码入园一气呵成,电子屏滚动播报资讯,线上平台畅通投诉反馈,游客省心又安心。
这份智慧与温情,更在乡村治理中开花结果。初秋的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湖光潋滟,庭院雅致,步道洁净,宛如水墨画。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吃饭靠回销,出门靠小船,照明靠松光”的穷村?旅游兴起后,无序竞争、过度捕捞却让生态告急,游客投诉不断。
泰宁山水
困境如何破解?“村党支部牵头,‘三大协会’发力!”村党支部书记王家生一语道破。党支部+家庭旅馆协会+渔业协会+游船协会的“1+3”模式是治乱良方。家庭旅馆“五个统一”(品牌、经营、服务、客源、价格)终结了恶性竞争;渔业协会“统一入股、共同经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村民增收双赢;游船协会规范经营,码头乱象一去不返。
如今的水际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68户家庭旅馆会员资产超2亿元,提供260多个岗位;3个民宿群床位超千张;渔业协会带动32村1500余户,年年分红可观。
文明的种子,也在下一代心中扎根。2024年7月,市艺术馆掌声雷动,“小小文旅推荐官”决赛火热上演。自年初启动以来,497名青少年踊跃报名,e三明平台投票超285万。35名小选手化身家乡代言人,用童声讲述绿都风光、红色故事、客家风情、沙县味道,22万网友在线见证。这场活动,把热爱家乡、传播文明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文化铸魂 城乡共荣
文明旅游最深沉滋养,汲自文化活水,承自山水礼遇。
“铛——!”夜幕下的泰宁古城尚书街,一声悠远铜锣响起。打更人提着灯笼巡行,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几位游客兴致勃勃地跟着学喊,笑声在古巷回荡。
这只是古城周末夜的序曲。流光溢彩的鱼子灯亮起,蜿蜒的桥灯如游龙舞动,神秘古朴的傩舞面具在光影下跳动,引得游客举着手机连连赞叹。
全省首个乡村非遗博览苑、梅林戏传承基地、杉阳建筑馆静静诉说着历史。“穿汉服逛古城”在社交媒体刷屏。梅林戏走进飘着茶香的小馆,上青古乐、山歌不经意间飘入街巷行人耳中。
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日常,在烟火气里扎下了根。泰宁古城因此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和泰宁不一样的是,20多年前的尤溪桂峰村,村容破败,人迹寥寥。“过去,村里许多房屋残破、卫生环境糟糕。不要说游客,就连我们自己也待不下去,总想着要怎么逃离这个小山村。”村民蔡文明说,自己曾离开家乡,到福州打拼。
为了让村子“活”起来,让年轻人回得来,桂峰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点点蜕变重生。“我们秉承‘保护性开发’‘修旧如旧’等原则,最大程度还原保持传统古村落历史环境、建筑风貌、文化韵味,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和旅游的开发。”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华日介绍,在发展旅游之前,桂峰村的收入主要依靠林业和农业。
此后,桂峰村一边进行村容村貌提升、房屋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打造蔡襄家风家训馆、研学教育基地、民宿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桂峰村还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获评“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桂峰村
文化的力量,已汇入三明全域旅游的江河。看,大田板灯龙舞动央视;听,客家山歌在茶山竹海间回荡;品,沙县小吃化作音乐剧《幸福的烟火》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全市574项非遗,深度融入游客的旅程。
从万寿岩的远古回响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红色足迹,从客家祭祖的庄严肃穆到“中国绿都”的闲适悠然——文明,已内化为三明旅游最闪亮的名片。
“文化是文明的根。我们努力让游客不仅看得见山水,更能触摸到文化脉搏,记住那份乡愁。”市文旅局负责同志说。未来,三明将持续擦亮“满意在三明”招牌,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文明的对话,让递向世界的,是一封浸润山水诗意的文化请柬。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全媒体记者 徐尔文 通讯员 陈 鹏
图片:福建微尤溪 微泰宁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编辑:徐丽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