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坐久了,感觉心就被困住了,于是趁着周末的时候,约上友人,来一场山林徒步,给心灵洗个澡,放松一下。
文艺青年的徒步,当然要有山有水,不但自然风光优美,还要有点文化底蕴,在野趣和文化的双重滋养下才算完美。按照这样的标准一圈刷下来,中山的岐澳古道就成了首选。
我们出发的周末,天气堪称完美,阳光普照,万里无云,朋友断定不会下雨,竟然心大的连雨伞都没带。
我们的徒步线路从爱心驿站开始,走过驿站,进入林区,就有了山野的感觉,满目葱翠,群峰起伏,不时还夹杂几声鸟叫,走在石块铺就的林荫道上,野趣和历史感扑面而来。尤其是从路边的介绍牌上得知孙中山,郑观应,林则徐等历史名人都曾与这段古道有过一些故事时,内心对脚下这条高低不平的山路就多了一些期待。
一路上遇到的“李信义堂”石碑,《许真君格言》石碑,“石莹桥路界止”石碑,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古道的历史和文化遗存,这段陡峭的山路走起来还是有点累的,一边走一边想刚好可以消化一些对历史的思考。
在半山腰的云迳寺遗址休息,欣赏山林风景的同时,也可以顺带规划一下接下来的路线,此时有三条路摆在你的面前,我们最终选择了左手边的山脊路线,这条路线虽然有点野,但是蛮有趣味,一路上看到的野花,野果,奇形怪状的树,山间湖泊,让我们对自然的新奇也有了更多讨论,理解大自然的同时,也对职场中的关系纠葛有了更加豁达的看法。
我们就这样在山巅穿梭,当听到小朋友欢快的叫声时,古道西出入口就到了。到达时眼前的风景也随之一变,接下来我们就顺着溪流的指引,在竹林中穿梭了。
小溪不时从山路的一边穿梭到另一边,我们也不时要踩着水中的石头穿过,这很考验节奏和平衡,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落水中,一路上这样的考验很多,所幸我们都能顺利通过。这穿越其实像极了我们的工作性质,都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能性很大,但不是必然。从事品质工作的我们,这么多年虽然偶尔也会出点小状况,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质量问题,不管是我们曾经在一家公司一起联手,还是现在在不同公司单打独斗。我想正是肩头的这份责任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才守住了品质的底线,也正是因为这种意气相投,让两个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工作上也没有交集的人,始终保持这份纯粹的友情,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见个面,聚一聚,这一次我们就相聚在岐澳古道。
从西出入口进来,玩水溯溪这段,最轻松也最热闹,不时能看到有人在岸边露营,小孩子在玩水捉鱼。欢快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也溜得相当快,当我们坐在叠水瀑布前,补足能量以后,真正的山野徒步就开始了,路的迹象没那么明显了,我们需要根据树上丝带的指引前行。
都说人生是旷野,临时起意的我们甚至连攻略都没做,就直奔而来。当然我们也因此付出了一些代价,以至于路线偏了,都不知道,等到发觉,已然到了一座陡峭的荒山之巅,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原路返回,当然也因此浪费了半个小时,消耗了很多体力。
重新返回溪流的分叉口,沿着山脚行走,深入以后人就没人了,很多时候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说话声,喘息声,偶尔夹杂几声鸟叫和虫鸣。无尽的爬坡,我们在或高或低的山脊间穿越,路上几乎没遇到人,天空时而飘落小雨,时而出一阵太阳,我们循着模糊的路径前行,树上不时出现的丝带,就是我们前进的路标。
看到一位浑身运动装备的靓女,从山上冲下来,连一瓶水都没带,我们就有信心了,脚步不知不觉就变得轻快起来。长时间的跋涉,体力消耗很大,背包里的水不断减少,负重也越来越少,当我们爬上一处平坦的高地,一阵山风吹来,让人顿感心旷神怡,有那么几分钟,我们都没有说话,我甚至闭上眼睛,完全让自己陶醉在这片山林之中,进入超脱状态。
打开最后一瓶矿泉水,我们分着喝了一些,然后又开始继续前行,静谧的山林,手机没有信号,也看不到任何人,我们走着走着,信心也不断下降。午后的山间突然响起了一阵马达声,虽然突兀,却让我们心安。走近一看,原来是工作人员在用吹风机清理路上的落叶,确认路线没错以后,我们就加快了脚步,离终点不远了,我们怀着兴奋继续行进。
直到爬上另一个山头,看到指示牌,又见到人类文明的痕迹,我们才变得信心十足,喝完最后一口水,走过漫长的下坡台阶,来到古氏宗祠。一回到人间,便直奔街边小店,在喝完一整瓶冰红茶之后,体力才慢慢恢复,才有力气走回停车场,这是我们徒步的起点,大环线也就圆满结束。
秋天的第一场徒步,竟然和朋友走了个大大的环线。朋友说今日走过了岐澳古道的所有坎坷,从此秋天皆是坦途。而我则更喜欢把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掐头去尾再创作,来表述心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当然除了自己玩得爽,这一趟徒步下来,我还是更喜欢把这条宝藏线路的攻略做一个简单整理,分享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愿他们也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快乐和惬意。
仔细想想,今天我们走的线路,其实也是古道最难走的线路,因为到达云迳寺以后,我们是顺时针走的,走的是先易后难的线路,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就放弃,还好我们坚持了下来。如果逆时针走,不管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会相对轻松很多。其实除了大环线,这条徒步线路也可以分为几段来走,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爱好者的不同需求。从驿站进入,顺着左手边,一路沿着石阶,穿过云迳寺,穿过土地庙,到达西出入口,大约两小时徒步,这是第一段,这段可以算是历史人文穿越,也可以从西出入口进入反穿。 从西出入口进入,沿着竹林,一路溯溪,都是平路,是最消暑的清凉线路,也最轻松,最适合亲子玩水,到达溪流的尽头,这算是第二段,可以选择原路返回西出入口,也可以选择进入第三段爬山路,不过这段漫长的土路对体力有些挑战,在大环线中我们爬得最辛苦的就是这段,喜欢爬山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绝对野趣十足。
谢谢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