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叙
前几天上午,获得一本《贺衷寒抗战摄影纪念册》。因次日一大早上湖南,没来得翻阅。昨晚出差回来,一边歇息喝茶,一边仔细阅览图册,真是精彩。
我有一九四三年居正、于斌主教慰劳第四团相册,看到三、四、六、七、九战区多位将领战时影像,已觉珍贵。一直遗憾没看过北路慰劳团影像,西北荒凉,历史影像稀少,更显稀罕,这次补全了。
二:全国慰劳总会
慰劳团缘起一九三八年六月,在全面抗战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政治部第三厅成立武汉各界抗战建国周年纪念筹备会,决定七月七日起,在武汉街头设置献金台,发动各界同胞自由捐款。所得收入充作慰劳抗战将士及慰劳抗战将士及慰问伤兵、难民、出征军人家属之用。此谓“七七献金运动”。
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1938年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有几段武汉街头活动影像,其中一个小姑娘站在简陋的木台上,手舞足蹈、慷慨激昂地向民众演讲,令人印象深刻,她就是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青委领导的青年救国团总团宣传部副部长,政治部第三厅抗敌演剧九队党支书范元甄。
此次活动,在五天时间里,共有百万人次捐款,金额总数达一百多万法币。为管理募集而来的巨资,筹备会旋即改为全国慰劳总会。武汉沦陷后,总会迁至重庆,其隶属关系由政治部调整为国民党中央社会部,实行规范化运作。
总会成立后首要任务是管理献金资金,委托全国寒衣委员会用一百多万法币在香港采购十卡车药品及医疗器材。从一九三八至一九四〇年间,总会组织制作二十万套暑衣、四十万套棉衣(其中五万套给八路军)分发至各战区。一九四一年后,物资征募范围扩展至鞋袜、日用品等,并设立专项慰劳金用于购置紧缺军需 。
三:北路慰劳团
鉴于抗战两年来,前方将士浴血杀敌,艰苦卓绝,精神至足感佩。为宣达中央爱护之意及表示后方同胞慰问与敬佩之热忱,以鼓励士气起见。慰劳总会一九四〇年四月,特分别组织南北二路慰劳团,携带宣慰品及现金十余万元,奔赴南北各战区进行慰劳。
六月初,慰劳总会兹定南路团长为马超俊、副团长谢作民。该团前往第三、七、九、四战区慰劳。北路团长为郭沫若、副团长王右瑜,前往一、二、五、八、十及冀察苏鲁各战区慰劳。
随后,因行程增加延安,为对中共方面政治实行抵近观察,团长调整为政治老手贺衷寒。
北路慰劳团成员一共十五人,分别是总团长张继、团长贺衷寒,副团长王右瑜,团员有陈希豪,谈经国,梅公任,潘秀仁,胡祥麟,老舍,夏维贤,记者刘尊棋、张西洛、耿坚白、高天、摄影师韩仲良、徐剑秋。
一看成员名单我就笑了……与中共有渊源的就好几个。其他人不说,贺衷寒未入黄埔前便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若不是在莫斯科与张国焘吵架,后续政治倾向难说。我判断,以他思想基础,脱离共产党是笃定的,只是不至于在学校时期就互相搞得水火不容,三番几次策动群殴。
上图是北路慰劳团成员出发前合影,我没把握将人与名对应准确无误辨认出来(太耗费时间),大约知道左一老舍、左二不确定是王右瑜、左三潘秀仁(后排戴盔),左四谈经国……往下勉强辨认,一定出错。
总团长张继、团长贺衷寒。
北路慰劳团于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出发,至年底返渝。一路风尘仆仆,所走里程与红军长征差不多,共两万五千多里,北方所有战区均到达。下发慰劳金十一万二千元,慰劳特刊一万四千余本,各界写给伤兵的慰劳信三万余封,慰劳袋一千多个……
七月十二日,慰劳团到达西安,陕西省政府在省府前大操场上举行欢迎仪式。据《申报》报道:由张继将林森主席亲书“军威大振”四字锦旗献与蒋鼎文司令长官,同时呈递该团代表全国同胞赠与第十战区前线将士之慰劳金、慰劳品、及慰劳信……嗣由蒋司令长官答辞,语意极为谦和感奋。除表示恳切答谢外,并以极坚决口吻,宣扬第十战区全体将士,必能“生为中华民族生、死为中华民族死”。请代表团将此意转告后方军民同胞……
在第一战区慰劳,司令长官卫立煌。
在第五战区慰劳,司令长官李宗仁。
在湖北襄樊慰问李品仙部。
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村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慰劳,阎司令长官锡山。
一九三八年九月九日,慰劳团到达延安。毛泽东、柯庆施、谭政、高自立、肖劲光等亲自迎接。
当天晚上,边区政府在机关合作食堂为慰劳团设宴洗尘,第二天晚上中央大礼堂举行欢迎会。大会开始,毛泽东首先致欢迎词说:“……在大局上,全国在蒋委员长领导下,团结抗战是靠得住的。八路军、新四军作战方针是处处与敌人对立。”
总团长张继是“西山会议派”重要成员,他表示说:……今日国共两党间虽有小摩擦,但可用和平方法解决,现无人愿意打内战,大家共同打日本,我们之前吃了那么多苦,不能白吃,中国也不能再走到内战道路上去,要同心协力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中国去。
在西峡口慰劳别庭芳自卫军。
在绥德、榆林慰劳。
在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慰劳,边区司令为邓宝珊。
在甘肃兰州慰劳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在五原慰劳第八战区副司令傅作义部。
在青海慰劳马步芳部。
在凉州慰劳骑五军马步青部。
在中宁慰劳八十一军马鸿宾部。
马家军恶贯满盈,有什么好慰劳的?……正值抗战,国民政府无非采取羁糜政策,不让其生乱而已。
西北问题就是民族矛盾,特别是青海。时甘肃教育厅厅长马鹤天称:“西北各省之民族,新疆外以青海为最复杂,蒙藏回汉俱有,汉人口占少数。回汉回藏间之隔阂误会时起。”……
一九二八年底,二期北伐收工,白崇禧一度想带兵西去,对马家军下手,这不是被蒋桂大战耽误么……还有,若非抗战胜利后随即内战,腾不出手,我估计不出十年,西北三马肯定要被蒋先生收拾。三马如知情识趣,解决顺利,大约可做个富家翁。解决不顺利,则冚家惨。
北路慰劳团这次有意识地参观、游览中华民族典型的历史景点。如九月一日拜祭黄帝陵,还去了华山。这些行程,自然无法用公费旅游之名苛责他们。
我感兴趣的,是君山先生与陈赓之相聚与私交,虽无文字记载,但同为黄埔三杰,同为湖南老乡,两人与先死之巫山,自然有着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革命感情。虽然此时政治歧见,分属两边,但爱国爱民之心,他们是一样的。
我想,陈赓看着老同学君山,必是拿起筷子对碗敲打,当席高歌: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秋。
君(山)来随君意,
君(山)走我不留。
此生无多余,
岁寒两三友。
闲来念旧事,
与谁饮新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