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景区,喜欢把景区大门越建越远,明明已经到景区的位置了,可要想看到核心的风景,前面的摆渡车正等着你。
“好家伙,导航显示说还有500米到景区,结果我走了5000米还在停车场转圈。”
这届游客的崩溃,往往从找景区大门开始。明明地图显示“已在景区范围内”,可放眼望去,除了“XX景区摆渡车售票处”的大招牌,连块景区的石头都瞅不见。
不禁要问,这景区大门,是集体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还是背后有啥不能说的秘密?
先给你们扒几个“典型代表”,看看这距离有多离谱。
新疆天池景区,游客从乌鲁木齐开车过去1小时左右,到了景区门口被告知:“还得坐40分钟摆渡车才能到湖边。”
更绝的是,这段路私家车不让进,摆渡车票价60块,不买?那你就站在戈壁滩上遥望天池吧。有游客算了笔账:一家三口光摆渡车费就180,比门票还贵。
再说说河南少林寺。
以前游客开车能到山脚下,现在得绕到3公里外的“少林景区游客中心”,美其名曰“缓解拥堵”,可谁都发现,这段必经之路被改成了“武术文化商业街”,卖武术器材的比练武术的还多。
有网友调侃:“本来想来看少林功夫,结果先被‘功夫’套路了。”
有一说一,咱得承认,有些景区把大门设的远,确实有一定的苦衷。
比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怕光怕人多,游客中心建在20公里外,既能控制进入洞窟的人数,又能通过数字展厅提前让游客了解壁画,这种“为了保护文物而牺牲距离”,咱举双手赞成。
但更多景区的操作,就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了。美其名曰“保护环境”,实则把“摆渡车经济”玩得明明白白。
有业内人士透底:有些景区门票收入要和地方分成,但摆渡车、商业街租金是景区自己的,这账算下来,谁都知道该把大门往哪挪。
把大门设的远远的,对游客的体验有影响吗?
在账本面前好像不值一提。去年国庆,我一好哥们儿在某山岳景区排队坐摆渡车,烈日下晒了一个小时,好不容易坐上了车,发现所谓的“环保车”是辆冒黑烟的旧中巴,山路颠簸得能把早餐颠出来。
到了核心景区,只剩俩小时游览时间,合着大半天都耗在路上了。
更恶心的是“强制消费”套路。
有些景区把步行道用铁栅栏封死,旁边立块牌子:“为了您的安全,请乘坐景区摆渡车”,翻译过来就是:“不花钱?那你就别想进。”
这种“打着安全旗号搞垄断”的操作,比景区的山路还绕。
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有。
四川稻城亚丁就做得不错,大门虽然离核心区远,但摆渡车票价透明,还在沿途设了观景台和休息区,游客能边坐车边看风景,甚至能随时下车拍照,把“赶路”变成了“游览的一部分”。

再看江苏周庄,古镇入口多,游客可以选择步行进镇,也可以坐景区公交,花钱与否全凭自愿,这才叫“尊重游客选择权”。
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怎么说呢?景区大门的距离这件事,一方面,有景区保护文物/生态的考量,另一方面,难免让人觉得不与赚钱有关。
我相信游客心中有一杆秤,是真心为了保护,还是一心为了赚钱,游客体验不会说谎。毕竟旅游的本质是“看风景”,不是“看套路”。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你觉得哪个景区的大门最远最坑?来评论区聊一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