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港城日照与诗意甘南
日照“铁腚大巴”系列甘南线迎来首班发团,这也是日照日报社与日照市交通能源发展集团旅游公司创新合作,推动日照旅游“走出去”、日照文旅宣传“扩散开”的首班团队。
“铁腚大巴”以半自由行、以专业驾驶和服务代替自驾游的方式,为市民提供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服务,又以此为契机向沿线城市推介日照,与部分地区的旅游行业建立联系,为“拉动游客来日照”创造了机会。
“日照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铁腚大巴”旅行特色,分析沿途城市与港城日照的发展轨迹与可鉴经验。
“铁腚大巴”甘南线第四站:
山河印证,红色精神永不凋零
细细对比日照“铁腚大巴”系列的很多线路,有广袤辽阔的草原,有苍茫孤绝的雪域,有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有风情万种的自然风光,然而,有关红色精神的每个印记,也都会深深嵌入每条精选的行程里。
所以,当“铁腚大巴”车程来至甘南州迭部县的腊子口时,当巍峨肃穆的纪念碑矗立于眼前,那种历史沧桑扑面而来,耳畔仿佛回响起金戈铁马的呐喊。
素有“天险门户”之称的腊子口,是岷山山脉中的一个险峻峡谷,两侧悬崖峭壁高耸,中间是湍急的腊子河,地势极为险要。
就是在这个地方,1935年9月16日至17日,在那个缺衣少食、生存艰难的环境里,中国工农红军打败国民党军,创下了长征途中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经此苦战,北上陕甘的通道顺利打通。
拾级而上,在纪念碑的广场上,有人出售鲜花、花篮等,那粗糙的面庞无声地告诉从此地经过的旅者,他们已经在此守候了很久很久,几年、十几年。早在90年前,这里的藏族羌族等同胞,就用各种方式支援着那场伟大的事业,结下了生死不弃的深情厚谊。
如今,这份情谊仍在传承、继续。
此刻,古朴的纪念碑和还原战斗场景的塑像,透出耀眼的中国红,一路行程中的欢声笑语仿佛被按下暂停键,无论成人还是孩童,都认认真真阅读着碑文上的每一行字,在心底送上最诚挚的敬意。
来来去去的过客,有人抬头静静看着丰碑,有人低头轻轻放下花束,也有人悄悄拭去眼角一丝泪痕。
一瞬间,仿佛历史重合,西藏线上那贯通湍急江水的贺龙桥,那铁索悬挂的泸定桥,那一抬头就能看到灯光组成、赤色夺目的国旗、党旗的二郎山隧道,全部记忆翻涌上来。
如今走入甘南,无论是腊子口纪念碑,还是若尔盖县那些红军长征途中穿越沼泽密布、环境恶劣的草地北上陕甘,和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让红军脱离险境、最终实现陕北会师的关键决策点的“巴西会议”,还有为纪念数百名在过草地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而建的班佑烈士纪念碑,在幕天席地的绿色与蓝色之间,那星星点点的中国红,始终耀眼、从未褪色。
在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等就已被纳入,而远隔千山万水的日照,同样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传承。
在日照,这些精神同样在代代传承、时时铭记。从日照籍海军将士在刘公岛上发起英勇起义,到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救国而浴血奋战、生死不计,再到解放战争中的日照支前,“最后一块布料做军装,最后一袋小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如今还在传颂的歌谣;来到新时代,日照人民依然没有忘记那段峥嵘岁月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牺牲,日照暴动纪念馆、甲子山战役纪念馆、莒县招贤镇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一个个纪念遗址、展馆的打造,正在将红色精神绵延不绝且轰轰烈烈地传承发扬下去。
从四川,到甘南,再到日照,抑或是别的城市,红色文化的挖掘、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精神的传承,很多很多印在历史书上的文字,落地成为看得见、摸得到,甚至AI等数字技术重新还原至眼前的场景。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弘扬慢慢变成了年轻一代的行为自觉,变成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一种情怀,完成了继承代替传承的主动与被动的转换。
放眼祖国大好河山和美好生活,勿忘历史,铭记来时路。
下面进入广告时间:
通过日照日报参与“铁腚大巴”系列路线的专线报名优惠活动仍在继续,四大线路同时接受报名,并接受其他线路、其他班次的咨询。
专线报名将为大家的旅程带来更实在的优惠、更贴心的服务,报名专线电话为:13963043558(微信同号)。
全媒体记者:刘江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