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单县曹庄镇李庄村的林台民俗文化村,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成为当地热门的文化旅游打卡点。
这座名为高家戏楼的建筑物,以其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古朴风貌,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若没有导游的讲解,很难想象,这座古建筑物竟是来自福建省的“外乡户”。
高家戏楼堪称古代家族戏楼的典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其与宗祠、园林等建筑巧妙融合,承载着家族节庆、接待、团聚、娱乐等表演观赏功能。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典型的三面观结构,留出一面作为后台。歇山式屋顶搭配重檐设计,不仅使外观庄重典雅,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声音的反射效果,让每一处声响都能清晰地传至观众耳畔。
明代晚期,戏曲艺术在民间广泛普及,戏楼的功能也随之拓展。其不再局限于家族特定活动,部分时段向公众开放,同时也是同族乡邻婚丧嫁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充分体现了名门望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凝聚力,成为维系族群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这座戏楼的前身是位于福建省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的吴家戏楼。杉洋村始建于明代初期,是省级传统村落。吴家戏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历经600多年的风侵雨蚀,虽骨架犹存,但因保护不足,损毁严重。即便如此,从其残存的构架中,仍能让人领略到当年的风采。
单县林台民俗文化村董事长刘峰,第一次见到吴家戏楼,就被其骨子里的傲然风雅所吸引,决心倾其所有将其买下,并整体搬迁到千里之外的老家山东省单县。经过十几次艰难磋商,刘峰最终以68万元购得此楼,开启了这场非凡文化传承的搬迁之旅。
据悉,20世纪90年代初,吴家戏楼曾改为吴氏祠堂。随着新祠堂的启用,其被闲置。该建筑以古代典型的三面观形式结构、四水归堂的重檐设计为基础,选用当地的杉木和柏木为材料,高8.9米、长26米、宽12米,总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主体结构鲜明呈现明清两代民间建筑风格,尤其是穹顶上能工巧匠绘制的壁画保存相对完好,一砖一瓦、一榫一卯,皆具有很高的承继价值和观赏价值。
戏楼的整体拆迁困难重重,要保持其原形原貌,谈何容易?戏楼地处偏远闭塞的古村落,运输车根本无法进入,所有构件完全依靠人力肩挑手抬,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刘峰介绍,在拆卸过程中,工人丝毫不能损坏榫卯结构,每个大小构件都要编号排序,以保持其固有形态和组装秩序。此次拆卸、搬运共动用20多名工人,耗时36天。
远道而来的吴家戏楼复建于单县林台民俗文化村高府东侧,故而改称高家戏楼。整体组装依然由来自福建的技术人员完成,23名木工师傅历时43天完成主体搭建,8名泥瓦工则工作了52天完成相关工程。
刘峰说,之所以让复原的吴家戏楼“改姓”高家,是因为高家曾是林台古镇上的豪门富户,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冠名高家的戏楼既保留了民间古建筑的历史风貌,也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身居深山无人识,日久他乡成故乡。作为民俗文化传承者,刘峰笃信这座戏楼的前世今生将载入单县民俗文化发展史册,成为本土独有的人文风景!
通讯员 刘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